(名数)一、生老病死苦。即合四苦为一苦也。二、爱别离苦。离别亲爱者之苦也。三、怨憎会苦。与憎恶者会合之苦也。四、求不得苦。求欲者不得之苦也。五、五盛阴苦。亦云五阴盛苦。五阴者,身心之总体,心身炽盛生长之诸苦也,又心身盛受一切苦也。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眼界与眼识四句分别】 p1001 俱舍论二卷十页云:若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识耶?若眼识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凡三十卷。略称大慧语录。南宋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语,雪峰蕴闻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分为语录(卷...(术语)以利养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贪着利养。菩萨戒经曰: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智度论五曰:是利养法如...梵语 dar?ana-mārga。又作见谛道、见谛。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又名圣教量、正教量、圣言量。...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灭的因果。...(术语)心所法名,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遍行之一。梵语指底Cint,以使心造作之作用而名。俱舍...于空、假、中三种观法中,菩萨从空观出而入于假观,称为出假行。菩萨之修行,虽已证知空理,然不仅止于空理,而由空...亦名:尼往僧中自恣法 子题:差人自恣羯磨、尼不满五人不行差自恣法 随机羯磨·诸众自恣篇:“尼差人自恣法。佛言,...(?~606)隋代僧。沧州(河北)人,俗姓石。年二十七出家。以禅道融通内外,巧于讲导,从众甚广。续高僧传卷十七...【销融】 p1343 世亲释七卷十九页云:此二障聚,由缘总法止观智力,念念销融。此中意取障聚破坏,故名销融。或令赢...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佛顶首楞严咒...
怒宜努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这一条同样是告诉我们:面对环境、面对自己,不顺心、发怒的时候,要努力化解怒气,...
天台宗把菩萨道的修行分成二个次第:第一个叫做缘修(缘就是因缘),第二个是见道位以后叫真修(真实的真)。 我们...
《印祖文钞》提到过一个公案:有一位梦庵居士,谈当地发生的一桩车祸。一个司机夜间开车,一不小心从山路上栽到江里...
一、阿弥陀佛,谁不能念?而偏不易念;西方极乐,谁不愿生?而罕得往生,盖念佛之人,未得其诀耳。 二、教念佛而使...
中国古人说,写淫荡书籍,传播淫荡色情文化,报应很重,所谓天道祸淫发现现实中果然如此。 艳星里的结局最为惨烈的...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请僧尼为亡者诵经拜忏等使鬼魂脱离苦难,谓之超度。 一般人认为的超度...
《佛说法灭尽经》: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问: 《地藏经》中云,临终人能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不论有罪无罪,都不会堕落三恶道,如果有人临终不能认人,神识...
五苦
【佛学大辞典】
上篇:三苦 | 下篇:八苦 |
【如来说法不共阿罗汉等】 p0583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二页云:又依他义,作所作等,能说正法。由五种相,当知不共...
眼界与眼识四句分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利养
见道
至教量
二流
思
出假行
尼差人自恣法
玄景
销融
【大藏经】【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怒宜努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烦恼这么重应该怎么修

人有福德,鬼神护佑

念佛人常念死时节,方肯切心

天道祸淫--艳星的悲惨结局

为什么要超度历代宗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