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语)一周忌也。关者关节之义,是距死亡日一周年之关节也。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谓废舍言诠而直指其理。系法相宗所立。又作废诠辨实。与“依诠谈旨”相对。即废言诠之分别,直辨其实;所谓一真法界...据北本涅槃经卷四十载,佛对文殊师利说阿难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十二分教),故称阿难为多闻藏。八法即:(一)信...(名数)一因中有果论,是如雨众外道,计因为常恒,具有果性者。雨众外道者,数论师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二从缘...阿地瞿多,汉译无极高,中印度人,深通五明、三藏。因欲宣扬佛法,携带很多梵本从中印度来华,于唐永徽三年(652)正...【无余依涅槃界教】 p1086 瑜伽九十二卷十六页云:若由如是不住烦恼后有苦果;卽由如是乃至寿尽,既灭没已;一切余...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术语)四处者一为王舍城之鹫峰山,二为舍卫国之给孤独园,三为他化自在天宫,四为王舍城竹林精舍之白鹭池。十六会...(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庐陵(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为唐宋八大...(术语)对于色光有智慧光非心光之称。心光者,自佛之慈悲心所照之光明也。离平常之光明即色香,而非别有心光。观念...梵语 parmātman,或 mahātman。即远离我执、我见,而达自由自在境界之最高我;含有常一主宰之意。为涅槃四德“常...(术语)又名根尘识。即有取境之作用者,谓之根,所缘谓之境,能缘谓之识。五根五境五识,谓之前十五界。六根六境六...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前后围遶。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
【原文】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沈檀脑麝,只为两窍之鼻。食前方丈,只为三寸之舌。妙...
在《维摩诘经》中,佛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当时,舍利弗便对佛陀...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役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
佛陀建立僧团的目的,也就是续佛慧命,领众修行,传承佛法,令正法久住。所以,僧团应该要自觉地承担这份应尽的本分...
念佛!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都在这句名号里面我们只要称念就可以获得了,何愁不能往生啊?...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说一个人假设不断杀...
那有人也许看到这个经文就问了,他一辈子造了这么大的罪业,为什么临终十声念佛就能往生呢?那佛经不是说重业先牵吗...
在回向时,大家常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恩是哪四种恩呢? 对在家居士来说,就是天地、君、亲、师。原来传...
周关
【佛学大辞典】
上篇:周遍法界 | 下篇:周罗 |
(譬喻)认自家之妄想,为真正之悟见,以是譬之。楞严经一曰: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圆觉...
废诠谈旨
阿难具八法
十六外论
阿地瞿多(约七世纪)
无余依涅槃界教
二苦
四处十六会
欧阳修
心光
大我
根境识
【大藏经】佛说当来变经
【大藏经】右绕佛塔功德经
【大藏经】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推荐】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把自己料理好了,才能够有悲心去度众生

【佛学漫画】骄慢的怀疑

杀生吃肉想出轮回,那是不可得的

一辈子造罪业,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