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疑耀二曰:“世但知佛书,自汉明帝时,始入中国。不知秦之先,中国已有其书。隋经藉志曰:其书久矣流布,遭秦火之世,所以湮灭。又刘向列仙传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二人,已在佛经。又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口传浮屠经。此皆白马未入中国之前也。况明帝时,傅毅对帝所言,皆是佛书。使先此未有佛书,毅何从而得之。是明帝前,虽有其书,尚未盛行。自白马既来之后,其说乃盛耳。”宋朝类苑曰:“佛经之入中国,自竺法兰摩腾二师,以后汉明帝时暨至白马寺,首译四十二章经。历晋及十六国南北朝暨唐,皆有梵僧自五天竺来,及华人之善竺音者,迭相翻译。讫开元录,凡大小乘经律论圣贤集共五千四十八卷。至正元又别录新经二百余卷。元和之后,译经遂废。太宗太平兴国初,有梵僧法贤法天施护三人自西域来,雅善华音,太宗宿受佛记,遂建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访得凤翔释清照,深识西竺文字,因尽取国库新贮西来梵夹,首令三梵僧诠择未经翻者,各译一卷,集两街义学僧评议,论难锋起。三梵僧以梵经华言对席读,众僧无以屈,译事遂兴。后募童子五十人,令习梵学,独得惟净者,乃江南李王之子,慧悟绝异,尽能通天竺文字。今上即位初,陈恕建议,以为费国家供亿,愿罢之,上以先朝所留意,不许。讫今所译新经论学,凡五百余卷。自至道以后,多惟净所翻也。大中祥符四年,译众上言,请如元正造录,诏令润文官参知政事赵安仁与翰林学士杨亿同编修,凡为二十卷。乃降赐太宗所作释门文字,令编其名题入录。安仁等及释众再上表请御制释门文章,许之。六年三月,赐御制法音前集七卷,共论次其文理,以附于先皇之次,而冠于东土圣贤集之首。译经院置润文官。尝以南北省官学士充,中使一人监院事,译经常以梵僧,后令惟净同译经。梵学笔受二人,译缀文二人,评议二人,皆选名德有义学僧为之。”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修法)外典净行围陀Atharvaveda论中有火祠之法。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其所以然者,为欲摄伏一类,故以佛之围陀摄...信根者,由信而能增长也。信一切善法,使善萌增长而不退坏,是名信根。学道之人,非有信根,不能进益。...(物名)黄檗僧所用之帽子也。...谓如身根。应说其相。...【诸所有现观】 p1350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诸所有现观者:若智、若见、俱名现观。...【无见无对色何大种所造】 p1097 瑜伽六十六卷十二页云:问:世尊说有无见无对色,当言何等大种所造?答:若彼定心...【諀訾】 p1343 瑜伽八十九卷九页云:性好讥嫌,故名諀訾。...【亲近善士】 p1385 法蕴足论一卷十九页云:云何为善士?谓佛及弟子。又诸所有补特伽罗,具戒具德,离诸瑕秽,成调...(术语)上方者,原为称山寺之佛寺。今呼住持之人为上方,因其所居在寺之最高深处也。...凡二卷。日本南浦绍明语,侍者祖照等编录。略称大应国师语录、大应和尚语录、大应语录、大应录、南浦录。今收于大正...又叫做根尘识,即六根、六境、六识,合之便是十八界。...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前后围遶。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
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忏法》时开始的。清代《弘赞所集供诸天科仪》云:供天一法本出...
癸四、精进 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 当我们能够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
弟子:闭关时,在吃的方面是否要越吃越少呢? 老和尚说:不是的,要顺其自然,也就是要正常。要无所挂碍,要无我才...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1讲 我们从今天起跟大家学习净土学的最后一个课程,就是《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在河的对岸讲法。有许多比丘想渡河去聆听,但是,河边只有一条船。船主告诉比丘们:「我的船已经...
本是骷髅骨,曾将诳惑人。昔时看是假,今日睹方真。省庵大师 我常常在想:自己究竟造了什么样的极重罪业,现在要拖...
论佛法之渊源,总不外于现前一念之心。心也者,万法之总持,圣凡之枢纽也,收之不见毫尘,放之圆赅空有,三千性相,...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印光法师《示华权师病中...
佛经入中国
【佛学大辞典】
上篇:佛经 | 下篇:佛殿 |
(术语)佛十力之一。分别是非之理之力。...
火祠法
信根(二)
毗卢帽
身处
诸所有现观
无见无对色何大种所造
諀訾
亲近善士
上方
圆通大应国师语录
根境识
【大藏经】【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藏经】解深密经
【大藏经】右绕佛塔功德经

供天中的二十四诸天

精进有什么好处呢

念佛有何窍门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渡河

【推荐】拖尸人的惭愧与忏悔

十界圣凡不离现前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