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一切众生具佛性,佛性无染,离一切诸过,随顺此佛性而制戒,名为佛性戒。又此戒能显现佛性,故名佛性戒,大乘戒之都名也。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又作见王斋。人死后第三日,亲人为设斋食以招请供养僧尼,称为三日斋。[释氏要览卷下、禅林象器笺饮啖门] p535...【二谛】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者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的真理。俗谛又作世...(术语)自他皆同意而无异论也。因明三十三过中,宗有相符极成之过。于因明立宗者,在于立他不许之义,以因喻之力使...【奢羯罗城】 p1174 西域记四卷一页云:大城西南十四五里、至奢羯罗故城。垣堵虽坏;基趾尚固。周二十余里。其中更...(经名)净土三部经中佛说无量寿经之异名。玄义分传通记三曰:大经者无量寿经,三经之中此经广故,对余二经名大经也...(图像)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曰:此青颈观自在菩萨画像法,其三面。当前正面作慈悲熙怡貌,右边作师子面,左边...(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ā,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术语)有情之异名。俱舍光记三十曰:或谓有情,有情识故。或名不悦,劫初时人,见地味等没,心不悦故,从此为名。...(术语)依上所说无明无始之理,生死之无始,其理分明。但无终依别圆二教而异其义,别教已下为有终,以断九界而入佛...(杂语)三惑同时可断,抑异时可断,别圆二教不同。别教为隔历三谛次第之三观,其三惑异断勿论矣。先于十住初位发心...(杂语)胡人跪坐之法也。此中有左跪,互跪,长跪三种。左跪者,右膝着地,其足指竖地,右股置空,竖左膝,左足踏地...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然世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土乃西方极乐世界。...
不说一般的人,就说菩萨的愿力,我讲个故事。印度的无著菩萨,他发明了法相唯识学,他在人间一有什么疑难,解决不了...
心懒惰故懈怠,身闷重故睡眠。此二相须,共成一苦。障于定慧,令不得生。然此睡眠,从三事起:一从食起,二从时节起...一天,佛陀带领弟子们入舍卫城托钵,途中看到一名梵志望着自己田中已经成熟、可以采收的稻米,面露欢喜之情。佛陀问...
学佛,是学会生活。因为佛法,并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吃饭穿衣,行往坐卧,举目扬眉之间。马祖...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平常一般讲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 (...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 合十对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
人生世间,直同幻化,纵寿百年,亦弹指顷。其生也随夙因而来,其死也随现因而去。虽具常住不变,寂照圆融之佛性,由...
莲花生大士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 若你不持守三昧耶,...
佛性戒
【佛学大辞典】
上篇:五佛性 | 下篇:佛性常住 |
(名数)又曰婆沙四评家:世友、法救、妙音、觉天之四论师也。此四论师与胁尊者共为大毗婆沙论主之编纂者,故有此名...
三日斋
二谛
相符极成
奢羯罗城
两卷经
形像
无明
不悦
生死无始无终
三惑同异断
胡跪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大藏经】阿弥陀经要解
【大藏经】龙舒增广净土文

功到自然就成

心懒惰故懈怠,身闷重故睡眠
世间上有五件事无法避免与脱离

学佛,是学会生活
净慧法师:正信学佛的四个核心
合十的意义

关于死后葬法及其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