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916~974)五代曹洞宗僧。晋安(福建)人,俗姓和。号冲煦。自幼即不茹荤腥,誓志出家。遂登鼓山依神晏国师剃度,...(流派)禅宗五家之一。自曹溪之六祖慧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至临济之义玄,张一家,称为临济宗。即慧能六...凡十卷。现存七卷,缺七、九、十等三卷。又称大唐韶州双峰山曹溪宝林传、曹溪宝林传、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唐代朱陵...(?~607)隋代僧。西河介休(山西)人,俗姓宋。曾与兄本济同入三阶教祖信行门下,尽得其学,并制定三阶教仪规,...(书名)天亲宗相撮瑜伽百卷为嗢陀蓝。护法愍迷,造成唯识论解三十颂。阐发慈氏之奥典。十师精贯,百卷洞该。类聚群...世上一切事物,皆无常住不变之固定实体,一切既由因缘而生,又随因缘而灭,此种具有生灭变化之现象,称为有为转变。...(植物)花名。慧苑音义上曰:阿卢那,此日欲出时,红赤之相,其花似彼,故用彼名之。谓即红莲花也。...(术语)别异之部类,谓宗派等。异部宗轮论述记上曰:异者别也,部者类也。人随理解情见不同,别而为类,名为异部。...【缘义作意】 p1301 瑜伽十一卷十五页云:缘义作意者:谓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Brahmanism)以婆罗门阶级为中心而发达之印度古代宗教。源于更古之吠陀信仰,约形成于西元前七世纪,尊信吠陀,信...指招感福德果报之业因,即布施等善根功德之总称。据福力太子因缘经卷一载,若诸有情能勤修福因,则所获之福果必极胜...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拈华于灵山会上,...昔时,世尊离开舍卫国,与五百比丘僧游化人间,到罗阅城迦兰陀竹园(又译竹林精舍)。频毗娑罗王听说世尊来到迦兰陀...当我们看到活生生的一个人,从他意识清楚的说话,到变成一把骨灰,我们可以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在这个世间还要贪什么...净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师所强调者虽有不同,但多以信愿念佛为必要的正行,其余万善福业皆属助行。所以,念佛法门是净...遇苦、受苦、知苦、觉苦,当下生什么心?厌心还是怨心? 常人遇苦心生抱怨,以为都是别人惹的,或是自然界造成的。...传说中的鬼怪,并不一定都会吃人、害人,有时候他们只是一时的恶作剧,就像我们人类一样。 有一个和尚到深山去修行...我们看最后的结示。 (一)内观真如 安住心性,不随妄转。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记住的恩情总是比怨恨来得少,就如俗谚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佛教里有一句大家都听惯了的话:人身难得。到底难得到什么程度呢?《法华经》里就说了一个譬喻:盲龟值木,就是说,...
见佛真身
【佛学大辞典】
上篇:见佛 | 下篇:见佛闻法乐 |
梵语 nirodha-jāna。十智之一,或十一智之一。谓了知灭谛之智,即断灭见思烦恼所得之无漏智。(参阅“十智”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