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觉囊派的学说。12世纪时,该派始祖裕摩不动金刚创立。14世纪,其九传弟子笃补巴慧幢著《山法了义海论》,依《第四结集》、《摄义》、《科制》、《宝性论释》及《现观庄严经论释》等书阐发他空见之精义。据《山法了义海论》的见解,一切法空性胜义谛是常、恒、不变的,在阿赖耶识中有识、智二分,此属智分,也就是胜义法尔(法自身)的三宝和遍住一切动静世界中的界智无别的天众。它与如来藏、本性住种姓及续部所说的百部尊等同义。它住于因果无别之相续中,具有法身三位。它在同住中虽然常住,但于识上不能显现,故在因位当依六瑜伽次第修行,至果位则现证法身。至于世俗诸分则是自空、断空、灭空、独空,即本来无有,求解脱者皆应弃舍。此说与汉地6~7世纪间地论学派相州南北二道争论中的现常派观点相似;但因其主张胜义谛为“他空”与月称的观点相对立,故受到新派学者的抵制,并严禁门徒保持此说之论籍。(郭元兴)
佛教词典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正文
【异类】 p1112 瑜伽十五卷七页云:异类者:谓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不相似。此亦五种。与同类违,应知其...(一)谓正道之根元。唐译华严经卷十四(大一○·七二中):“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二)宋代临济宗杨...【青瘀等像非忆持识】 p0804 无性释四卷八页云: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等者:恐彼异计,故作此说。谓若有人...谓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由圣智观之,为其法性一味平等。凡眼则惟见其事事差别而不相融之事相。 p1252...又称净土三部。为净土宗依用之重要经典。即:(一)无量寿经二卷,(二)观无量寿经一卷,(三)阿弥陀经一卷。 p6417...1、阿罗汉的译名,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 2、如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术语)因明之宗因喻三支中,宗法为所成立。因喻为能成立。...亦名:授食法有三种 随机羯磨·衣药受净篇:“授有三种:一、分别知是食非食;二、有施心;三、者如法授与。”(随...【寻伺差别】 p1178 俱舍论四卷十二页云:论曰:寻伺别者:谓心麁细。心之麁性名寻,心之细性名伺。云何此二、一心...(修法)真言行者,修护摩时。由其修法之目的如何。或用圆坛,或用方坛,或用莲华坛,或用三角坛,或用金刚坛,即胎...梵语 ?īla-vrata-parāmar?a-kāya-grantha,巴利语 sīlabbata-parāmāsa-kāya-gantha。又作戒取身缚、戒取身系...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迦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比丘五百人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佛说雨宝陀罗尼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法身非变化,亦非非变化;诸法无变化,示现有变化。 (六十华严经卷一四.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 此偈是说,佛的肉...
原文: 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 答曰:子...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佛法不是讲求普度众生吗,度我一程如何? 禅师...
《说文解字注》阐述话字之义,即是会合善言。所以,真正会说话之人,所说之言,必是善语,令闻者心开意解,清耳悦心...在中医的养生俗语中,有青年养肾,中年养肝,老年养胃一说。说白点,也就是在年轻人要注意性心理和生理健康、不可纵...
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是说佛的身体有种种美妙的地方。那么是哪三十二相呢?又是怎么来的呢...问: 为什么有舍利子? 中台禅寺答: 舍利为梵语,即遗骨之意。舍利可分为全身舍利及碎身舍利,前者如广东省南华寺...
《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与诸禽...
他空见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上篇:四圣六凡 | 下篇:无常(anitya) |
【三种清净因缘修治善根】 p0222 瑜伽四十七卷二十四页云:又诸菩萨,住此住中,由二因缘,现见诸佛。或由听闻菩萨...
异类
道元
青瘀等像非忆持识
六大法性
弥陀三部
不生
能成立
时药授有三种
寻伺差别
三角坛
戒盗身缚
【大藏经】般舟三昧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藏经】佛说百佛名经
圣严法师《佛在眼前》

放生与救济贫苦患难者哪个重要
自伞自度

口业清净,自然有功德效用产生
中年养肝的四大禁忌

佛陀的三十二相从何而来
舍利子是怎么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