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字冲元,王姓,本贯江苏丹阳,后迁馀杭。年十六,曾献《齐天赋》于吴越王钱镠。后曾为馀杭库吏,又迁华亭镇将,督纳军需。他因为自幼信佛,戒杀放生,擅自动用库钱买鱼虾等物放生,事发被判死刑,押赴市曹而面无戚容。典刑者怪而问之,他回答说,动用库钱是为了放生,自己没有私用一文,于心无愧。因此被无罪释放,并听其从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时年三十。
当时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德韶在天台山弘化,延寿前往参学,得到印可。由于文益洞悉当时禅宗学人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提倡研究教理,延寿深受影响,在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忣》,又到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三年。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窦寺,从他参学的人很多,其中当不乏深明教理,宗眼明澈的学者,因此《雪窦寺志》有在雪窦寺写成《宗镜录》初稿的说法。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国忠懿王弘懿见灵隐寺颓废倾圯,请延寿到杭州主持复兴工作,重建殿宇,前后共计一千三百余间,加以四面围廊,自山门绕至方丈,左右相通,灵隐因而中兴。次年又接住永明寺(即净慈寺),忠懿王赐智觉禅师号,从学的多至二千余人。《宗镜录》一百卷在此寺的演法堂定稿,因此改名为宗镜堂。开宝三年(970)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六和塔,高九级,五十余丈,作为镇潮之用。当时高丽国王抄读了《宗镜录》,深受启发,遣使航海来宋赍书叙弟子礼,并奉金线织成袈裟、水晶数珠、金澡罐等。延寿为随同使者前来问道的学僧三十六人印可记,法眼宗旨因而弘传高丽。
开宝七年(974),又入天台山传菩萨戒,求受者约万余人。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越二日晨起焚香趺坐而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太平兴国元年(976)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赐额曰寿宁禅院。延寿著作,除《宗镜录》外,又有《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定慧相资歌》一卷、《警世》一卷,而以《宗镜录》对于后世的影响为最大。
《宗镜录》全书约共八十余万言,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所谓“标宗”,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宗镜录》的立名,即自此义而来。据卷三十四所说,教是《华严》,宗是达摩,因《华严》示一心广大之文,达摩标众生心性之旨,其实是发扬了法眼的宗旨。因为法眼有《三界唯心颂》和《华严六相义颂》。《宗镜录》全书在诠释“一心”处,引用《华严经》及贤首宗的理论最多。这是由于贤首宗兴起在天台宗和慈恩宗之后,法藏、澄观博涉教诲而极意谈“圆”,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说教,与禅宗门下经常提举的“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互相呼应。有时禅家宗旨得到《华严》义理的引证而愈益显豁,所以禅宗五家宗派最后一宗的开山祖师法眼及其法孙延寿重视华严,乃是佛教发展史上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由于法眼宗重视华严,所以《宗镜录》卷二十四说:“此宗镜内,无有一法而非佛事。”又卷六十六说:“生老病死之中尽能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证真。”这与六祖慧能所说的:“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马祖道一所说的:“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沩山灵祐所说的:“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并无二致。这“情不附物”的一念心行,可以说是禅宗的特色,也是历代禅师们行持的心髓,所以他们之中,有的风标超逸,行谊可风,有的自在解脱,坐亡立化,都是从这种涵养而来的。《宗镜录》全书,虽然问答联绵,引证繁富,而千回百转也是着眼于此,所以《宗镜录》毕竟是借教明宗的著作,而不是混宗于教的书集。因此在九十几卷的问答章里虽然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的教义,而只是一味会通,借以证明心宗的深妙,并没有料揀异同,解决教理上的问题,这又是《宗镜录》的一大特色。
引证章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种,共三百种。其中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文献。例如: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两段法语,都未见于《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书。此外在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唯识义镜》等书,现在皆已失传,幸而《宗镜录》保存一点资料,还能从而考见原书的大概。
延寿的教理宗眼,非常明澈,相传他又重视净土法门,未免与六祖惠能所说的:“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有些凿枘,这又是佛教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存而不论可也。
(巨 赞)
佛教词典 > 中国佛教 > 正文
(譬喻)圣人之教网也。谓佛之教法。以其罗致众生使归于正法故也。行事钞上二曰:致使圣网日就衰弱。...亦名:问病比丘衣钵法 子题:面王比丘 行事钞·瞻病送终篇:“四分,当问病者,持何等衣。彼病人受不好衣钵,及送与...亦名:行事钞述作体势 子题:繁文、略指、文断、征词、咨请问、假疑问、破古问、相并问、推穷问、互违问 行事钞·序...(术语)八智之一。照了欲界无色界灭谛理之解脱道智也。...亦名:僧祇求听羯磨 羯磨疏·立章悬判:“依僧祇中,三品羯磨(即单白、白二、白四),如此所明。加一求听羯磨,故...(物名)饰以宝玉之天盖,佛菩萨及讲师读师之高座上所悬者。维摩经佛国品曰: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精,与五百长...【损减散动】 p1252 世亲释四卷十九页云:损减散动者:为对治此散动故;卽彼经言:不由空故。谓法性色、性不空故。...(术语)本觉之妙心。一心之灵性,本来离迷妄,故云觉。全之即称佛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术语)仰信之对。学教法之道理,由智之道而信也。...【因果相续缘起正理】 p0595 成唯识论三卷五页云:过去未来,既非实有;非常可尔;非断如何?断岂得成缘起正理...唐代僧。住慧日寺,文宗太和八年(834),从青龙寺东塔院法润阿阇梨受密教胎藏法。撰有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佛说出家功德经...有一次,佛陀在拘萨罗国弘化,遇到一位以耕田为生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正使用五百具犁辛勤的工作。他遥见佛陀容止可...
有种子为因,就会有果报,不是吉祥之力使然,因此不应该执着吉祥之相。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我曾经...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
问: 我学佛已经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但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有时还觉得想退心。怎么可以不退初心?请老和尚开示...这首偈语是过去七佛教化众生用的,非常重要。实际上只有四句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前三句话...
1、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原文】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有一天,阿那邠邸长者前往佛陀住处,顶礼佛足后,恭敬地坐在一旁。佛陀问道:...
延寿(904—975)
【中国佛教】
上篇:天息灾(?—1000)、法天(?—1001)、施护(?—1017) | 下篇:知礼(960—1028) |
释迦如来之尊号,因释尊是至尊、至贵的人。...
圣网
病比丘衣钵问法
行事钞一部文体大要
灭类智
求听羯磨
宝盖
损减散动
觉心
解信
因果相续缘起正理
惟谨
【大藏经】唯识三十论颂
【大藏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耕种

正知因果才能获得大吉祥
受持五戒的利益和意义

信佛好长时间了,为什么没有进步
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

印光大师谈往生极乐的条件
《十种逆境为道场》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