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释氏要览 > 正文
东方之思想、文化透过象征手法所表现出来之形式颇多,于印度最古之文学遗产梨俱吠陀(梵 Rg-veda)中所含之宗教哲学...【无恶无恶缘见】 p1076 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八卷十二页云:诸有此见:造教造煮教煮害教害,杀诸众生,不与取,欲邪...亦名:提舍尼篇置四所由 子题:内外眷属 戒本疏·四提舍尼法:“(一、总示)置四所由。凡讥过以来,不出 内外眷属...(名数)第一自他身光明炽盛之愿。第二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之愿。第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之愿。第四使一切众生安立...无明(梵 a-vidyā),即愚痴,乃于事理不了达之精神情态。随眠无明,指无明烦恼。为四种无明之一。谓无明烦恼幽微...(地名)五天竺之一。天竺区划五方而当于南方者,谓之南天竺。...梵语 anvaya-jāna。又作未知智、无生智。观察色界、无色界诸行之四谛,而断其烦恼之无漏智慧。为十智之一,十一智...(一)原名庆丰寺。位于陕西邠县城西十二公里。依山凿窟造像。大部分为北朝之作品,但有唐贞观二年(628)之题记。寺...【富楼沙昙藐婆罗提】 秦云可化丈夫调御师。大论云: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令不...三乘和一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华经所说是。若配于天台之四教,则藏通...(神名)Nirṛti,掌西南之神名。因而西南曰涅哩底方。大日经疏五曰:西南涅哩底。...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菴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一、十种三业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
五停心观中的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观察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要历历分明,用这种清醒的因果观来...生命本需要凝视与倾听,凝视朝来暮去,看兴亡多少事;倾听物语人声,思聚散岂无凭! 生命本需要宁静与淡泊,宁静时...
比丘可不是个简单的称呼,这修行人,要久住丛林,亲近有道德的,这庙里边住的人多,这里边就有修行人。 什么是参学...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已近2000年时间,除了变成中国最大的宗教流派,也令历代不少信徒用石刻、泥塑、木雕等多种手段在...
常有人问:佛教徒(或佛教)认不认为有命运的存在?答案是:佛教承认有命运这一回事,但是佛教所认知的命运,并不是一...
※张三丰真人说:人生在天地之间,承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秀,具有阳刚之气,夫妻间的关系乃是伦常之道。如果超越了夫妻...问: 有人平素信愿念佛而临终中风失语,神识昏迷,此时,人为助念,还有作用否?如有作用,则本人已神识昏迷,不觉...
01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 当念只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02 四大聚成玄兔角,六根缚住白龟毛; 沤...
亲友七法
【释氏要览】
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穷不轻。
上篇:人道十苦 | 下篇:人间四事必定别离 |
(譬喻)喻强力也。是言金刚力士之力。...
象征主义
无恶无恶缘见
波罗提提舍尼篇置四所由
药师十二誓愿
随眠无明
南天竺
类智
大佛寺
富楼沙昙藐婆罗提
三一二乘
涅哩底
【大藏经】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藏经】华严经·净行品

从凡夫转变为圣人
匆忙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走遍天下寻知己,未识这个是知音

中国现存的古代大佛【组图】

从佛法的角度看业力与命运

寿康宝鉴之戒淫格言
为临终昏迷者、聋人助念有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