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阿毗达磨辞典 > 正文
(杂语)结夏与解夏之中间也。临济录曰:师因半夏上黄檗。...(777~853)唐代僧。中山(河北完县)人。幼辞亲,礼五台山贤林为师,以诵经合格而得度。师神情爽拔,气调高峙,少...【怯弱障有六因缘】 p0831 瑜伽三十一卷十三页云:谓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缘。一、由先业增上力故;或由疾病...禅宗公案名。为仰山慧寂藉雪狮子之色,显示法性无相之公案。盖仰山以雪狮子之纯白清净,比喻己心之清净法身。从容录...大小乘之解释互异:(一)小乘俱舍之看法:指由异熟因所生者。盖小乘总谓由异熟因所生者,称为异熟生;故与“异熟果”...(杂语)Mānuṣendra,译曰仁王。仁王经良贲疏一曰:梵云摩拏,此翻为仁。梵云产捺罗,此翻为王。...位于浙江定海县普陀山之紫竹林内。由山石裂罅所成。有二门,奔涛冲入,音发如潮,故称潮音洞。据普陀山志卷一所记,...(术语)天台宗之语。四教各果上之佛也。四教仪曰: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头佛。...【心共相】 p0349 瑜伽八十卷九页云:由三种相,应知心共相。一、于缘生者,不现在前,无作用故。二、于现在者,唯...亦名:残宿食戒释名 子题:残宿食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律中, 残宿食 者,今日受已至明日;于一切沙门释子受大戒...(术语)又作波旬逾,波卑面,新作波椽,波鞞,梵音Pāpīyas,又Pāpīman,巴Pāpimā之转讹也。慧琳师云:波旬者...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万行起于深信之宅。是以天竺法师鸠摩罗什,诵持此品以为心首。...佛说雨宝陀罗尼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
作为一个空中的云,作为一个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过去造恶、造善(云也是一样...
一、禅定在佛教中的地位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要成佛就离不开禅定的实践。禅定的实践又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和具体...
戒杀生 同是娑婆沦落人,历劫互结恩怨缘。 亦曾多生为怨怼,亦曾宿世受深恩。 路逢冤家宜回避,莫因小忿起怒瞋。 但...
有一天,阿育王派遣使者前往觐见优波崛多尊者,告知国王即将率众前去请法。尊者听到消息后思惟,如果阿育王浩浩荡荡...
微信,作为朋友圈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因其发布者和接受者都是圈子内自己比较熟悉的有缘人,且所发布的内容都是日常...有时候出去旅行,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看电视、没有听广播,也没有读报纸,几乎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只是心境纯明地过...
今天继续介绍净土部类。第一个要说的叫做寄报净土,就是寄居的寄,果报的报。大概是说,菩萨修行功德圆满以后,比如...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同样,一个人的缺点和优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
一分众生
【阿毗达磨辞典】
复次何缘一分众生,于方广分广大甚深不生胜解,反怀怖畏耶?由远离法性故,未种善根故,恶友所摄故。法性者,谓菩萨种性是彼自体故,由一分众生无菩萨种性故,心性下劣于广大甚深教不能胜解,是故怖畏。又一分众生虽有菩萨种性,而于大菩提未种正愿等诸善根故,于此不能胜解,是故怖畏。又一分众生虽已种善根,而为诽谤大乘众生,恶友所摄故,于此不能胜解,是故怖畏。复次何缘一分众生于方广分广大甚深虽生胜解,而不得出离耶?由深安住自见取故,常坚执着如言义故,深安住自见取者更不进求了义经故,常坚执着如言义者恒坚封执不了义经故,如闻一切法毕竟无自性言故,便拨一切诸法性相皆无所有,如是于余不了义经坚执如言义亦尔,是故虽信大乘而不得出离,以大乘经由种种意说故。依此密意薄伽梵于大法镜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随言取义,不如正理思择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见。何等名为二十八不正见耶?谓相见、损减施设见、损减分别见、损减真实见、摄受见、转变见、无罪见、出离见、轻毁见、愤发见、颠倒见、出生见、不立宗见、矫乱见、敬事见、坚固愚癡见、根本见、于见无见见、舍方便见、不出离见、障增益见、生非福见、无功果见、受辱见、诽谤见、不可与言见、广大见、增上慢见。相见者,谓闻大乘经中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等言,不善密意但随此言义便生胜解,谓佛所说一切诸法定无自性定无生等,执着如是无性等相,是名相见。彼执着如是无性等相时,便谤三自性,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者,谓诸愚夫于色等相,周遍计度起增益执,谓此是色乃至此是涅槃,此所执义无实无体,唯有名言之所施设。依他起自性者,谓即此色等唯是虚妄分别自体,又因果性或异不异。圆成实自性者,谓一切法真如实性,于此三性起诽谤行,即次三见,谓损减施设见、损减分别见、损减真实见。彼如是诽谤一切种一切法时,为欲成立此邪见故,便复摄受少分道理。又于所有开示离言诸法实性了义契经,广设方便皆悉转变令顺己见,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摄受见。转变见,彼又起如是见,若依此见行善不善,定皆无罪无有过失,一切所行皆归妙善,先所积习一切障垢皆得出离,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无罪见。出离见,彼如是执自见已,便于此见相违安立蕴等诸法,声闻藏中妄生轻毁。又于不信如是邪见声闻人等深生憎嫉,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轻毁见,愤发见。彼又随顺自恶邪见,谓我当建立如实空无相无愿,于非彼相起彼相想,而于彼相颠倒建立,又作是思惟,若能悟入如是法性,或令他入一切皆生无量功德。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颠倒见,出生见,若他于彼所起恶见如理诘责,彼于尔时竟不乐欲,建立自宗,反以讥弄妄理诘责于他。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不立宗见,矫乱见,彼又起如是增上慢,谓若能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恭敬诸佛世尊,如是见者名敬事见。诸有善达无倒法性者,为令舍离彼恶见故,虽以种种真实成立道理方便开悟,坚守愚见曾无舍心,谓唯此真余并邪妄,如是见者名坚固愚癡见。如上所说,诸见所有习气粗重,是名根本见,为欲开示如上所说十七种见诸过失门。复说余见,谓即相见名于见无见见,此实坚执无性等相而起,不执一切相想故,即损减施设见,损减分别见,损减真实见,名舍方便见。由彼诽谤一切法性,于勤精进起无用想故,即摄受见转变见,名不出离见。非方便修学不能证果故,即无罪见出离见,名障增益见。所行邪僻无容尽障故,即轻毁见愤发见,名生非福见。由于正法同梵行所起邪行门,便能引发大衰损故,即颠倒见出生见名无功果见,由所安立非正法性授者受者俱不能证胜进果故,即不立宗见矫乱见,名受辱见。非理兴论无宜得胜故,即敬事见名诽谤见,所不应说强增益故,即坚固愚癡见名不可与言见,邪执空者不应与言,徒设多词终无所益故,即根本见名广大见,由此当来诸恶见类转增广故。即上所说二十七见,皆名增上慢见,并能发起虚妄无实增上慢故。此云何知?由彼经中即次后说,如是诸见十七即十,十即十七,二十七即一,一即二十七故。
上篇:训词无碍解 | 下篇:眼处 |
(印相)六种之波罗蜜,为证明菩萨之印契,故云六种印。善戒经一曰: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此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
半夏
智頵
怯弱障有六因缘
仰山指雪
异熟生
摩拏产捺啰
潮音洞
果头佛
心共相
食残宿食戒释名
波旬
【大藏经】梵网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大藏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佛法只要你肯学,都有你要学的东西

略谈禅的理论与实践

劝持五戒诗

阿育王造塔供养胜缘

你有「微瘾」吗?佛子们该如何看待微信
不知最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