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毗霜那,梵名 Govisana。为中印度古王国。位于秣底补罗国东南。据大唐西域记卷四载,此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崇峻险固,华林池沼相间其中,居民殷盛,勤学好福,风俗淳质,多信外道,求现世乐;有伽蓝二所,僧众百余人,皆习学小乘教法,另有天祠三十余所,异道杂居。依印度古代地志,在木拉达巴(Moradabad)之北,卡西普(Kashipur)东一哩之地有此国故址;其周围二哩附近多水池,故知为此国首都之遗址。 p6578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结,乃系缚众生使之不能出离生死之烦恼。四结,即四种烦恼,有二说:(一)指欲结、瞋结、痴结、利养结等。据增一阿含...【阿陀那识】 p0776 瑜伽七十六卷一页云: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二解 摄...【成唯识论述记】 凡十卷,唐代窥基著,又称《成唯识论疏》,系注解《成唯识论》一书的著作。撰者为玄奘三藏上座弟...复次业差别有三种,谓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业。律仪业复有三种,谓别解脱律仪所摄、静虑律仪所摄、无漏...(术语)梵语Virya,心所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令心勇悍之精神作用也。与精进同义。俱舍论四所谓:勤谓令心...(人名)Buddhajiva,又作佛陀什。三藏法师名,译曰觉寿,见梁僧传三。...【三种苦性】 p0196 瑜伽二十七卷十九页云:云何建立三种苦性?谓先所说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卽显苦受及所依处,为...亦名:净水戒开缘 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不犯者,有病;或于岸上大小便,流堕水中;或风吹鸟衔堕者。”(含注戒本...(术语)又曰随惑。俱舍论有二义:一名一切之烦恼。以一切之烦恼,皆随逐于心,为恼乱之事也。二对于六随眠之根本烦...(名数)一、内护,内者自己身心之心也。佛所制之大小乘戒,持人之身心,使离三业之非,使成菩提之果者。二、外护,...(经名)一卷,失译,佛临涅槃,说末世众魔比丘为不如法事,乃至袈裟变白,为法灭之相者。...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龙藏本)...
念佛是我们的生命,那什么是养分呢?就是法义的学习。往生靠什么?我们的法身慧命靠什么?靠念佛。如果不看书,不听...
古德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勉励改过行善的人,往昔的过失无须过於灰心丧志、退缩;只要...普提珈塔提舍比丘得到佛陀给他的观想题目后,努力禅修,但却生起病来。身上首先长满小疔,然后变成大的伤口,后来这...
知足,就是知道满足,不去贪得无厌。这好像很好理解,但真正做到知足,也不是那么容易。少欲是说不作那些非分之想,...
凡是人都有欲望,欲望的奔驰,会使人心非常危险。能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世界,都是欲望问题。 这里我们说一个阿拉...
第一要看破世间一切境界,不随妄缘所转。 第二要为生死大事,决定铁石心肠,不被妄想攀缘以夺其志。 第三要将从前夙...有一个沙弥耐不得禅院的寂寞,老觉着修行得太慢,感觉不出自己的长进,甚至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 有一天,...
我们造作的无量无边的恶业要忏除,靠其他的忏法,效果都不是很好。无论是事忏、理忏、作法忏,忏法很多,但是一切忏...
瞿毗霜那国
【佛光大辞典】
上篇:瞿陀尼洲 | 下篇:瞿师罗 |
清净之持斋。斋,庄严洁净之意,尤指饮食、动作、思虑、意念而言。据释氏要览卷下载,民间有辰刻饮一杯水,终日不食...
四结
阿陀那识
成唯识论述记
律仪业
勤
佛驮什
三种苦性
水中大小便涕唾戒开缘
随烦恼
二护
法灭尽经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藏经】【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有两种人念佛最老实

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看护比丘,就等于看护佛陀

一辈子急急忙忙苦追什么

把欲望变成我的奴隶

憨山大师开示学道十要
石头变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