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 anuvyavahāra-hetu。为十因之一。语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谓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一切惑业系缚与不系缚之法,随所见闻觉知而起诸言说。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亦即由有“名”而有“想”,由有“想”而起“语”,由“语”而有“言说”;此中,“名想”与“语”,即是随说因。大乘义章卷四认为,世界万有皆依赖名想言说,方有种种事相差别,故称随说因。[瑜伽师地论卷五、成唯识论卷八、显扬圣教论卷十八](参阅“十因”418) p6354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印相)毗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曰:二手合掌二头指屈而相着,如剑形。真言曰:那谟三曼多勃驮喃,阿尾啰吽欠。...(1620~1676)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楚安陆(湖北)人,姓名不详,号云叟。从沩山受戒,复参学于鹤林而有所得。后师事...为“横”之相对语。有下列三义:(一)以次第而渐进为竖,以不次第而顿入为横。(二)纵之意,亘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亦名:受日重受 子题:事缘如法无问多少一切通开受日重受、安居须出界外一切听受七日、安居更请七日出界宿、不及即...梵语 āsvādana-samādhi, āsvādana-samāpatti。又作味等至。味,有执着、耽溺、玩味之意。指执著于诸欲、诸禅...乃唯识论所谈之中道。一切诸法有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其中,遍计为空而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亦...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到鹿野苑去说四谛法度五比丘,那时释尊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这叫化相三宝。...梵语 māra,巴利语同。全称为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二谛各有三种】 p0038 辩中边论中卷四页云:论曰:世俗谛有三种。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显了世俗。此...(术语)寄托于师子王以显诸佛菩萨之功德曰师子法门。涅槃经二十七就师子吼举十一事,一一配之于菩萨之法门。智度论...指阎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义,以发自自然之业道而警醒世人,故譬之为天使。正法念处经卷十九举出老、病、死等三天...大佛顶首楞严咒...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孤独,为子取妇,得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憍豪慠慢,不以妇...(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凡鸟要成彩凤,寒儒要变贵人,需要的是造福于人和智慧自身相结合。 贫穷有缺衣缺食的贫穷,也有内心的贫穷两种。 一...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
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
中国传统文化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佛弟子应如何祭祀祖先?净土宗十三祖师印光大师开示要以诵经、持咒和念佛号为主,...(一)修戒 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总括起来就是《增一阿含经》卷一的迦叶佛偈,也就是一般...
疏文 问曰 :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被不虚,何机得受?答曰 :解有二义。一者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为什么这个戒是十方三世诸佛都要去制定的?而且大小乘经典都赞叹戒律的功德?你要修行佛道,一定...
只要我们以一颗善心来对待别人,就能与人结下善缘,从而才能有好的人缘。如此,则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
随说因
【佛光大辞典】
上篇:随闻经 | 下篇:随增 |
(佛名)啰怛那尸紧鸡佛之译名。...
毗卢遮那五字剑印明
云叟住
竖
安居受日重受
味定
非有非空
化相三宝
魔
二谛各有三种
师子法门
天使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藏经】佛说玉耶女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贫穷也能变富有
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心志

反观深究心佛一如

印光大师开示:佛弟子应如何祭祀祖先
戒定慧

净土教法何机得受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