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对随近自己来者行布施。乃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施等八种施之一。俱舍论卷十八(大二九·九六下):“随至施者,宿旧师言:‘随近己至,方能施与。’” p6347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还离】 p1404 瑜伽八十三卷十一页云:还离者:谓误犯已;卽能如法而悔除故。...东晋僧。籍贯不详。誓弘教法,以慈忍济度众生,遍历全国,诲人不倦。东晋咸安二年(372),奉前秦苻坚之命,与使者...(术语)果德者,佛果德用之义,换言之,则遮那佛所具之绝对德用也。...梵语 bhāvanā-mārga。数数修习道之意。又作有学道。三道之一。(一)于小乘中,修道乃于见道位时,起无漏智,初证...一言者,谓圭峰宗密禅师读圆觉经未终其卷,于一言下豁然开悟,乃知自心即是佛心,定当作佛,故疏序(大三九·五二四...即诚实而无虚假之心。观经疏散善义(善导)至诚心释卷四(大三七·二七○下):“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尊宿迁化,遗骸入龛三日后,即移至法堂,称为移龛。是时,读经普同三拜等,称为移龛佛事。禅林象器笺丧荐门:“尊宿...指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乃为说明戒之要义而设。(一)戒法,指佛陀制定不可杀、盗、淫、妄等戒律,作为行者规范、...【四种天道】 p0429 此卽四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四页云:云何名为四种天道?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指不由学问经验,无始以来自性本有者。又作生得、性德。即谓众生之本性中皆具有善、恶、迷、悟等性质。反之,依修行...(杂名)佛教以印度为阎浮提大州之中地,以外为边州。...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
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一念相应。是则起妄之后、归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 是...
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古人劝我们要精进,这精进,有前进的意思,也有适时后退的意思。如此,对我们有诸...
《华严经》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百万障门开。这个本来好不容易修点戒、定,积累了一点东西积累了一点福德、...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有惭愧。有三个问题想请 师父指正。 一、因在汉地文化中,儒、...释迦牟尼佛在临近涅盘的时候,来到了末罗国的拘尸那城。那时,释迦牟尼佛来到城中的沙罗林时,就无法再走了,遂选择...问:唐朝牛头法融禅师说:一心有滞,诸法不通。一旦这个心有牵缠纠葛,要谈自在解脱就难了。是这个意思吗? 答:所...转贴:小的时候,对于姥姥,一个27岁便守寡,独自在艰苦卓绝的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抚养了三个子女长大成人的农村老太...
碎碑刻碑的典故,是在《感应篇注》里面谈到的。 孙思邈是唐代的一位著名的医药家,他从小就是神童,七岁就能每天背...
随至施
【佛光大辞典】
上篇:随自实教 | 下篇:随色摩尼珠 |
【时摄】 p0915 如十种摄中说。 二解 显扬十四卷十页云:时摄者:谓诸蕴等、过去未来现在、各别相摄。 ...
还离
顺道
遮那果德
修道
一言
真实心
移龛
戒四别
四种天道
性得
边州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藏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正当念时,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就在我心中

有时需要以退为进

瞋恨心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烦恼
佛弟子应如何看待儒道的思想
这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圣严法师《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我为什么走上素食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