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1162)宋代曹洞宗僧。和州(安徽和县)人,俗姓孙。自号大休,世称大休禅师。十六岁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参谒长芦之祖照道和,祖照退隐后,复参谒真歇清了,得其心印。绍兴二年(1132),开堂于岳林寺。二十五年,移住雪窦山。二十九年,迁天童山,大弘法化,故亦称天童宗珏。三十二年示寂,世寿七十二。门人足庵智鉴为同侪之翘楚。[嘉泰普灯录卷十三、五灯会元卷十四、续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 p3155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杂名)又作耐薰。毗沙门天腹部所带之鬼面名。本名河伯面。河伯,海若,皆水神之名。出于庄子。...诵咒使新死之尸起立,以杀害所怨者之魔咒,为印度古代之咒法。五分律卷二十六(大二二·一七四中):“诸比丘学起死...全一卷。东晋罗君章(罗含)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主要论述万物转生之观点,以为天地所以运行不止、...【因相有法】 p0593 瑜伽十六卷五页云:何等名为因相有法?当知此因略有五种。一、可爱因,二、不可爱因,三、...为流行于唐代之佛教俗曲。取一更至五更,由夜深昏沉而转至天明破晓之譬喻,喻指人之无明昏闇由信佛而转至开悟透达。...(人名)Bimbisāra,又作萍沙、洴沙、瓶沙。...又称业性。指业之自体,即能招引苦乐果报之异熟因。各宗派说法不一:(一)说一切有部以身、语二业之色法及意业之思为...(一)指清净之戒行。法华经序品(大九·四下):“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二)于密教,为金刚界法所采用十七种...(名数)又云四宗。三论所诽斥之内外四执也:一一切外道,不达二空而存人法者。二毗昙宗,即萨婆多,虽已得人无我,...前言世间,皆由业造。而一切业,皆是染污,兹明出世。须明清净,清净非他,不染即得。故须转染,实依于净。所言染者...【修定能证现法乐住】 p0904 法蕴足论七卷四页云: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现法乐住?谓有苾刍、卽...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愚人食盐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头喻 妇诈语称死喻 渴见...大佛顶首楞严咒...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禅宗智慧为什么对管理者有如此大的价值呢?不妨先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一次,我参...
原文: 又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
楞严经中讲有个琉璃光法王子,他在因地的时候,先观察外在世界是动的,然后得知:外在世界动是因为心中有在动。之后...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我们平常不知不觉中,都在培养一些习惯,没注意到它与我们往生的愿相应不相应,若不相...将我们的舌头视为仆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是主宰舌头的主人。舌头照命令行事,说些我们想要说的话,而不是它要我们...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俱舍论》 不定性者,那就是一般的凡夫,除了正性...
净土法门就由于这样的至简至易、至顿至圆,又是从佛的果地上建立的,所以通体是大不可思议。也就使得这个法门在被众...
四弘誓愿是智者在观察声闻教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所升华出的伟大的菩萨精神。 首先,我们从苦谛的角度观察三...
宗
【佛光大辞典】
上篇:季御读经 | 下篇:宗九过 |
又作镜曼荼罗。密教行者于本尊之心上观想圆明之月轮所成之曼荼罗,或于行者自己圆明之心月轮中观想种子、印契、形像...
海若
起死人咒
更生论
因相有法
五更转
屏莎
业体
净戒
内外道四执
转染依净
修定能证现法乐住
【大藏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大藏经】百喻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管好心灵才能管好一切

至诚念佛可以转业

你心中在动,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动
检讨「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培养说话的技巧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则正遇邪则邪

净土法门的难信与仰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