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封闭于龛内讽经、坐禅或念佛以克期修证者,称为坐关。据青溪暇笔记载,曾有来自西域之僧人,行坐关之法,于龛中不饮不食,每日仅啖枣果数枚而已,所坐之龛,仅容其身,如欲入定,则令人锁其龛门,加纸密糊封之,或经月余,謦欬之声亦绝,人以为化去,潜听之,但闻掐念珠历历。有叩其坐关之诀者,则谓“少思少睡少食”乃坐关潜修之要诀。(参阅“闭关”4818) p2841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见至补特伽罗】 p0642 瑜伽二十六卷四页云:云何见至补特伽罗?谓卽随法行补特伽罗,于沙门果;得触证时;说...【遍知自性】 p1242 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六页云:遍知自性、谓贪永断,瞋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者:问:余契经说:一...梵语陀罗尼,译曰持明者,真言之异名。持明者,陀罗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谓之持明。演密钞曰:明者明咒,真言之...(故事)佛将成道时,四天王来各献青石之钵。佛受之,以四钵重叠,按为一钵,故钵有四际,惟佛用之。弟子不许石钵。...(术语)佛慈爱之眼。华严经二十五曰:大慈大悲爱眼,等视诸众生。...(术语)对于口称念佛而言。观察忆念阿弥陀佛也。...(术语)梵语曰素佉Sukha,又曰苏吉施罗。遇好缘好境而身心适悦也。佛地论五曰:适悦身心名乐。梵语杂名曰:素佉。...【取蕴】 取为烦恼之异名,由烦恼而生蕴,由五蕴而生烦恼,故曰取蕴。...(名数)智度论四十七,说百八三昧中,三种之金刚三昧。初曰金刚三昧,通达诸法之三昧也。中曰金刚轮三昧,轮者摄持...位于帝释殊胜殿前之如意池。[六波罗蜜经卷三、俱舍论卷十一] p4144...【末陀】 p0520 法蕴足论一卷十七页云:言末陀者,谓葡萄酒;或卽窣罗迷丽邪酒。饮已令醉,总名末陀。...(弘化社32分本)...佛说盂兰盆经...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
第一杀贼: 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问: 信得及五逆十恶亦能往生,所以不需要戒烟、戒酒及至杀盗淫妄等,所做恶业,障碍往生否? 大安法师答: 《观经...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南...
当你的心去接触境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感受,第二个念头就是评判。你感受到了就一定会评判。而评判最终结果会落在...
南无阿弥陀佛你这句佛号从哪里来?从心而起,从我内心冉冉而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个字甚至你看得很清楚,第一...
问: 最近有几位高僧大德相继圆寂,网上有很多关于佛舍利的说法,但也听有人说佛舍利实际上是结石。请师父开示佛舍...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时,当时的印度是一个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以佛教的说法,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九...
佛住世弘法时,有一位住在弥絺罗国中的婆罗门妇女名叫婆私吒,因为第六个孩子刚刚丧命的缘故,悲伤过度而神志昏乱,...
坐关
【佛光大辞典】
上篇:坐断 | 下篇:夹山 |
(仪式)法会之声明也。呗者呗匿之略。又作婆陟、婆师。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是梵土之法曲,故名梵...
见至补特伽罗
遍知自性
持明
石钵
爱眼
观念念佛
乐
取蕴
三种金刚三昧
殊胜池
末陀
【大藏经】【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大藏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罗汉」的三层含义
五逆十恶能往生,是否就可以杀盗淫妄
【推荐】佛法初识

我们为什么喜欢习惯性评判别人

如何如法的念佛

佛舍利是结石吗

「邪因缘论」与「无因缘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