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831)唐代归宗智常之俗家弟子。字浚之。贞元年间(785~805),在庐山五老峰下创白鹿洞,后徙少室山。元和初年受韩愈劝请,出仕谏议大夫,并历任诸职。宝历年中(825~827)任江州(江西九江)刺史。后复至白鹿洞,世称白鹿先生。智常住持栖贤寺时,李渤常前往问法。曾以“须弥入芥子”之问题向智常请示一尘法界、万物相关之理,此即“李渤怀疑”之公案。又以氏之奏请,帝乃敕赐西堂智藏“大觉禅师”之谥号。逝于太和五年,享年五十九。[景德传灯录卷七归宗智常章、禅苑蒙求卷上、白鹿洞书院志卷四、庐山记卷二] p2960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术语)法性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故止与观者,不二一体也。辅行一曰:中...【善巧真实】 p1141 辩中边论中卷六页云:善巧真实、谓为对治十我见故;说有十种。云何于蕴等起十我见耶?颂曰:于...法界次第云:尸罗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略说有二种:...(术语)本门十妙之一。谓本时非长非短之慧命不思议也。...【无所有处】 p1063 瑜伽三十三卷十三页云:复次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谓诸所有,...(术语)台家所立,有当分跨节之目,当分者谓于藏通别圆之四教各有其当分之教行理,跨节者,谓于前三教上直超说圆意...(术语)觉悟如如理体之佛也。又佛体即如如之理也。宗镜录九曰:古偈云:识心达本如如佛,毕竟无依自在人。古灵神赞...(术语)灵妙之效验实证也。大日经疏九曰:此尊有灵验,故所作善事皆成。孟兰盆经疏曰:今受神方,兼睹灵验。...(术语)大日如来以法界体性智为身,故曰实相智身。是华严所说十身中之智身也。演密钞二曰:所谓如来实相智身者,此...【所知障】 二障之一,为‘烦恼障’的对称。谓众生由于根本无明之惑,遂迷昧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道种智的障...(术语)两部相望而论事理因果之一双门,为由密教总体上判之者。原来此两部为一密教之两宗,各自具备法门,彼此不庸...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1、忏悔要有惭愧羞耻之心,要真正知道自己错了。 2、忏悔要相信因果报应,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得到相应的果报...
【原文】 人生世间,纵获高寿,亦瞬息即过。倘不自勉力,则多多皆属堕落恶道。欲再得人身,实非易事。汝今既能知非...
根据经典及祖师所说,业障的聚集有以下几种原因: 1、由贪嗔痴来 菩萨念及过去世在漫长的生死流转过程中,由于以贪...春秋时代,有一次,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他大声地读书,声音忽高忽低。齐桓公这时聚精会神的读书,己经進入了状态,...
菩萨十重戒,泛指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为什么出家人都姓释? 这是从东晋时代,有一位叫道安法师,这个人开始的。 有一次,襄阳地方的一位名士习凿齿,到了...
宗门教下,纯靠自力来解决生死问题。如果说在晋唐之际,还有这种根机的人,到了末法的时期,就没有这样的人了,万难...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长者之子,因好乐佛法而出家。他很有抱负,认为佛陀的弟子中有...
李渤
【佛光大辞典】
上篇:李通玄 | 下篇:李无谄 |
(术语)如树之根株不能拔者云坚,从他物不变原态者云固。谓心念之不变不动也。法华经曰:妙光教化今坚固。...
止观不二
善巧真实
尸罗波罗密
本寿命妙
无所有处
当分
如如佛
灵验
实相智身
所知障
两部两宗
【大藏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大藏经】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正法念处经
忏悔的五个要点

人生世间纵获高寿,亦瞬息即过

业障是怎么来的
非语言文字所能道断

菩萨的十重戒
为什么出家人都姓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