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之对称。佛教对于其他教门而称自教之教法为内道。有关内外道之分别,各家说法不一。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七载,道有常、无常二种,内道之道称为常,外道之道称为无常。同经卷三十五载,有说佛性即是内道,盖因菩萨虽于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道安于所著二教论中主张,凡救形之教称为外,济神之典称为内,以释教为内,儒教为外。佛教一般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法印为内外二道之分域,然无相大乘不局限此说,如十二门论疏谓道无内外,随行人之道乃成内外分别,即于所得中道之立场,显示不执著于内外一异之差别相。 p1237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顺流与逆流】 p1108 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六卷七页云:顺流是何义?答:于诸生、诸趣、诸有、诸种类、诸生死,为支...(书名)韦陀论也。韦陀Veda,译曰明,明者智也,又明实事也。婆罗门立四明论,佛教立五明论。胜鬘宝窟中本曰:五明...(杂语)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不放逸为食。...凡十卷。唐代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略称六波罗蜜经、六度经。内容讲述护持国界及菩萨所修六波罗蜜之法。计分...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依义不依语 四依智不依识 次六波罗蜜。而辩四依者。菩萨既欲学六波罗蜜...指佛之后光与台座。又作光趺。陀罗尼集经卷十(大一八·八七六上):“其像身长一肘一尺三寸五分,除其光座。” p2...(术语)亦云骨想。九种不净观(九想观)之第八。观身肉既散,但为白骨相连,治贪着之心也。又名白骨观。...【无诤定】 p1050 瑜伽六十九卷十四页云:复次诸佛如来,于无诤定而不数入。所以者何?有诸众生胜利益事,由起烦恼...即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大地法】 p0240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地、谓行处。若此是彼所行处;卽说此为彼法地。大法地故,名为大地。此中若法...(物名)警火之铃。莹山清规曰:二更二点后,振火铃,呼照顾火烛绕寺。...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十善业道经...
释曰:上句标下句释,谓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者,名邪性定聚。 (《俱舍论》颂疏) 那么自余凡夫,其他凡夫...
培福、种福不仅是世俗人的希望,即使是修行人也必须时时修福,如果一个人不修福报,只想得到解脱的智慧,那这种没有...有一位中年才出家的高僧,住在离家很远的山上的寺院,由于传说他有很高的修行,许多弟子都慕名来跟随他。平常,他的...
棒喝令开悟 从书中记载,我们可以想见马祖一定是身体伟岸,精力充沛,据说他是牛步虎视,舌头长得可以舐到鼻尖。虽...佛在《阿弥陀经》中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所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见浊是指邪知邪见的...
不说一般的人,就说菩萨的愿力,我讲个故事。印度的无著菩萨,他发明了法相唯识学,他在人间一有什么疑难,解决不了...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
诸位!我们一定要知道,你平常不管怎么用功,临命终永远记住一句话:往事不堪回首!这个很重要。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
内道
【佛光大辞典】
上篇:内等净 | 下篇:内道场 |
(术语)观经所说十六观法中第六,观极乐宝楼珠阁之相也。经曰: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阁,其楼阁中有无量诸...
顺流与逆流
明论
七种食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四依
光座
骨锁观
无诤定
分别识
大地法
火铃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大藏经】唯识三十论颂
【大藏经】【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佛教不是宿命论,而是创造命运

七事得梵天福报
高僧的眼泪

马祖道一的棒喝脚踢
学佛切勿执理废事

功到自然就成
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