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三种余。余,残余、残留之意。谓声闻、缘觉二乘之人虽已入于无余涅槃,然仍有烦恼、业、果报等三种之残余。(一)烦恼余,又作障余。谓二乘之人虽已断除烦恼障,人于无余涅槃而灰身灭智,然所知障尚未断除,微细之烦恼尚未灭尽,此即烦恼之残余。(二)业余,又作道余。谓二乘之人虽已断除一切有漏业,然仍受变易身而残余无漏业。(三)果报余,又作果余、报余、苦余。谓二乘之人虽已断除烦恼障,灭尽有漏业,断舍分段身,而入于无余涅槃,然因尚未断除所知障,未灭尽无漏业,未断舍变易身,故犹残余变易之果报。[佛性论卷三、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 p686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复次无明又有五种,百法问答钞曰: 一、相应无明 同上。 二、不共无明 上之不共无明中,单与意识相应之不...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十二载,大海浩翰无边,须靠海导师之导引,方能顺流济世;以之比喻菩萨于生死大海中做大导师,...(术语)四众之一。如法华经之会座,依舍利弗三请而发起本经之说法,谓之发起众。法华文句二曰:发起者,权谋智鉴,...【无我行】 p1057 瑜伽三十四卷十五页云:复作是念:所有诸行,与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将佛一代之圣教判别为三类。此种判教盛行于南北朝以后。(一)南北通用之顿教、渐教、不定教等化仪三教。(一)顿教,指...【赊多】 秦言寂灭。大品赊字门,入诸法定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寂灭相。妙乐云:此唱寂灭,是灭生之灭,非...(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灭后二百年顷自大众部中分出之派。从部主之德而名。宗轮论述记曰:广学三藏,深悟佛言。...指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此极乐净土系酬报阿弥陀佛所发起之清净本愿而生起者,故称大愿清净报土。 p905...五不可思议之一。谓修行禅定,发神境通,得以飞行自在,巡游诸佛净土,为不可思议之事。如入菩萨定,能起一种不可思...【有漏因】 指招感三界果报的业因。如五戒十善为善法之因,五逆十恶为恶法之因。此亦相当于四谛中的集谛。...【骨锁胜解】 p0947 瑜伽三十卷十五页云:若此死尸、或被食啖,支节分离,散在处处;或有其肉,或无其肉,或余...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 时,有众多苾刍身患痔病,形体羸瘦、痛苦萦缠,于...普贤菩萨行愿赞...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
【原文】 蚕之作茧也,左之右之,上之下之,尽吐腹中所有以成之。方谓常住其中,可安然无恙。岂知所以自经自营者,...修法从身求者,犹如泥里淘金,煮黄沙求浆粥,无一法可得;修法从外求者,犹同舍本求末,烧木佛求舍利,无菩提可证。...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 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大乘佛法成就清净之后,他要产生愿力,这个就是修假观。 前面的空观是在破假相的执取,假观它又创造一个假相,菩萨...很多人以为修学佛法就要过极端艰苦的生活,认为赚钱和学佛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其实,这种想法不切实际,钱财是世间宝...
一、向孔子学习谦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过于自信是危险的,离成功近,离失败也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
三余
【佛光大辞典】
上篇:三轮体空 | 下篇:三坛大戒 |
位于浙江余杭西北之径山。原称明月堂。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临济宗高僧大慧宗杲自径山退隐明月堂,于隆兴元年...
五种无明
海导师十喻
发起众
无我行
三教
赊多
多闻部
大愿清净报土
禅定力不可思议
有漏因
骨锁胜解
【大藏经】佛说疗痔病经
【大藏经】【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大藏经】教观纲宗

作茧自缚的人生
执我与离我
慧律法师《宽恕别人 升华自我》
脱离不了过去,就失掉了未来
学佛与赚钱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推荐】人生迷茫时,向圣贤借一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