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缘记释云:“今解,初科,正明中,初决经文。如注所引未曾有经,或通诸经说灭之文。事但抑伏,理观能灭。但下,又二,初、明大乘。地前三贤,尚有分段生死,则知不灭。若下,次、示小乘。忍位方免恶道,则知尔前业亦非灭。成论世上见,即世第一,又过忍位。则知内凡已上,将邻圣位,无漏慧胜,方能灭业。恶道是总报,余苦即别报。故下四句,并果人偿债之缘。初如婆沙中,差摩比丘病重,诸比丘问之,自言我病不差,犹如壮士系缚其头,两手急绞,我之头痛,亦复如是。次如增一,目连乞食,为梵志所打,骨肉烂尽三、如杂宝藏经,离越罗汉山中坐禅,为人诬盗牛,十二年在狱,自言过去诬他盗牛经一日夜,后堕三恶道,受苦无量,余殃不尽,故受此报。四、如百缘经,黎军支过去饿母七日,后成罗汉,七日乞食不得,吞沙而死,委如资持。结诰中,初示业理可畏。一、能引后习;二、历劫不亡;三、牵生感报,不由于人。古下,引证。以作恶则堕三恶趣,作善则堕三善道,皆不出轮回。善虽是福,能障圣道,甚于作恶。后生闻此,慎勿错会。如下,显意。有顶即非非想天,寿八万大劫,是为难地。烧金丸者,即喻凡福反为害也。次科小乘事忏中,非即数者,即犹入也。有可收者,来否随意也。尽形行者,不复本净也。此所谓小乘无忏重文也。”(业疏记卷二二·一三·一六)
佛教词典 > 南山律学词典 > 正文
谓在一刹那之极短时间中,就已具足生住异灭之四相,变化无常。...(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赞少欲知足,呵恶比丘之三种不善思惟。...即经典之标题。又作首题。一般而言,梵文佛典不论经、律、论,皆于卷首置归敬序,其次为本文,至末尾始揭示标题。西...(堂塔)在浙江杭州南高峰下,其地旧有六和寺,宋开宝中建塔以镇江潮,因名六和塔。太平兴国中改寺名开化寺,而六和...(术语)钻者锥也。以禅法为锥,穿觊所也。琅玡代醉编三十一曰:吕申公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务简静,罕与士大夫接...谓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如是我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梵名 Yogacārabhūmi。弥勒讲述,无著记。略称瑜伽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系瑜伽行学派之基本论书,亦为法相宗最...为形容行、解二者相辅相成之譬喻。膏,指膏油,比喻正行;明,指灯明,比喻妙解。依见闻学习而领解教理,属于“解”...即由三十余公分长之石榴木或桃木枝削制作成之杖。诵真言加持之,可用以扣打魅女之肩,或击打病者痛处。用桃木,系源...【初静虑等中不说念正知舍】 p0685 显扬十九卷十二页云:问:念、正知、舍、一切处有;何故于初静虑等、不说耶...(术语)光焰围绕其身,如在胎藏,谓之焰胎。大日经一曰:身处于焰胎。同疏五曰:光焰周遍苦身。如在胎藏。故云处焰...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 「一心善谛...(印光大师校印本)...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号虽然很好念,但是很多人却不肯念,不仅是今生有罪恶疾病的人不肯念,就是宿世有点善根的人也不肯念。这真的就是...
释尊在世时,有一名弟子对于信施供养的衣服,才穿了两三天,就任其污秽破损;吃饭的时候,碗中的米粒还未吃完,他人...
问: 弟子的婆婆九十三岁,公公八十九岁。弟子非常想回去照顾他们,但是我先生就是不让我回去。理由是他们家里生活...
我们不能真为解脱生死而修行眼前活计放不下耳,这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 修行人的通病:世人谈及生死,鲜不悚虑;往...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当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则可悲者,转为可乐也。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各位师父、各位居士: 我于四月二十六日由重庆到蓬溪,因为蓬溪白塔寺修成以后,新建了座观音阁,千手观音菩萨圣像...
第三段就正式讲到他破妄显真,看到药的总相。看第三段,即味开悟。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佛在这里非常恳切、非常悲悯地...
忏悔灭罪否
【南山律学词典】
上篇:忏悔灭几世罪 | 下篇:忏波罗夷僧残辨异 |
【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 p0048 瑜伽七十八卷四页云:世尊!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麁重,为所对治?善...
刹那无常
略教诫经
经题
六和塔
禅钻
定觉支
瑜伽师地论
膏明
加持杖
初静虑等中不说念正知舍
焰胎
【大藏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大藏经】【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这六个符号,承载了一切诸佛的功德

当思来处不易

佛弟子的一言一行是佛法的表达

眼前活计放不下耳
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
惟贤长老:净土教的殊胜和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