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十七卷六页云:云何断烦恼欲?谓彼既出家已;为令欲贪,无余断故;往趣旷野山林,安居边际卧具;或住阿练若处。乃至或在空闲静室。于诸事欲所起一切烦恼欲摄妄分别贪,为对治故;修四念住。或复还出,依近聚落村邑而住;善护其身,善守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或复村邑游行旋反,去来进止,恒住正知;为解睡眠,及诸劳倦。彼即于是四念住中,善安正念,为依止故;为欲永断欲贪随眠,修习对治。又即以彼正知而住,为依止故;远离诸盖,身心调畅,有所堪能,炽然方便,修断寂静。彼由如是念及正知为依止故;便能证得烦恼欲断;远离诸欲,乃至于初静虑具足而住。如是能于受用欲乐行边劣鄙秽性诸异生法若断若知。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又作无为生死、不思议变易生死、不思议变易死、变易死。二种生死之一。为“分段生死”之对称。即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和波陀】 秦言语言。大品和字门,入诸法言语道断。论云:知一切法离语言相故。华严唱缚字门,名普生安住。疏...亦名:丰谷 济缘记·释疏序:“丰德寺在终南之丰谷;准僧传本号丰谷;后因智藏法师居之,故改为丰德耳。”(业疏记...(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七愿,使国中万物严净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指荷叶所敷之座。荷,即莲。密教金刚界之诸天、胎藏界释迦院之诸大声闻,皆以荷叶为座。据大日经疏演密钞卷九之解释...修净土法门的人所应具备的三种资粮,即信、愿、行。信是相信西方确有极乐世界;愿是愿离这个苦世界;行是念佛名号,...(杂名)祭佛之坛场也。俗家之居室,或寺院之方丈所设之佛龛,谓之佛坛。...【善清净天不善清净天】 p1149 瑜伽八十七卷三页云:应知此中、有二净天。一、不善清净。二、善清净。若唯能入世俗...(术语)七真如之一。流转于生死界之一切有情实性也。众生虽流转生死而其实性则真实如常,不动不改也。唯识论八曰:...【有支】 p0538 成唯识论八卷九页云: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有处唯说业种名...印度佛教与商人阶级向来深具渊源。最早布施食物予佛陀者即是提谓(巴 Tapussa)、婆梨迦(巴 Bhallika)两商人。佛...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楞严咒注音版...
窃以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匪仗佛力,决难了脱。是以必须抱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方可出此五浊,登彼九莲。倘妄...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经文当下令我们要深信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产生圆教的信心。 圆教的信心,...问: 想请问在金刚经讲录中有关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一句的解释,用钱财布施属色尘,法布施属色...
这个地方讲到多欲为苦,就是讲我们对欲望越执着,就会越痛苦。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当我们的欲望大于我们的能力的时候...昔日,佛陀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今日我要为你们开示善知识法及恶知识法,你们要一心谛听,善自思惟...
大的苦厄即指三界内六道众生的分段生死,指三界内(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的分段生死,生死之苦。分段就是六...
阁下既看《文钞》,宜依之而行,则决定会得大利益。切勿因读大乘经,或遇宗、教、密等等知识,喜其法门广大深妙,与...
容言: 好话、坏话、刺耳话,啥话都能听得进。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是风度,是胸怀坦荡。 让人把话讲完,是大度是谦...
断烦恼欲
【法相辞典】
【断烦恼欲】 p1416
上篇:杂染界生声闻 | 下篇:断惑总由四因 |
日本佛教用语。谓笼居于山中修行。入山修行之僧,称为笼山比丘、笼山僧。划定笼山区域之界限,与外界隔离,称为笼山...
变易生死
和波陀
丰德寺
万物严净愿
荷叶座
三资粮
佛坛
善清净天不善清净天
流转真如
有支
商人
【大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藏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藏经】楞严咒注音版

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匪仗佛力,决难了脱

不能离开事相来谈事外之理
如何做到远离六尘而行布施

【推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

堕落到畜牲道,都是自心所招感的

切勿舍净土而修其它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