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释九卷十四页云:由转阿赖耶识等八事识蕴,得大圆镜智等四种妙智。如数次第,或随所应。当知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虽所识境,不现在前;而能不忘,不限时处。于一切境,常不愚迷。无分别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现观时,先已证得。于修道位,转复清净。由此安住无住涅槃;大慈大悲,恒与相应;能随所乐现佛影像。转意识故;得妙观察智。具足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宝藏。于大会中,能现一切自在作用,能断诸疑,能雨法雨。转五识故;得成所作智。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睹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槃,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五浊】 p0251 瑜伽四十四卷十八页云:言五浊者:一者、寿浊。二者、有情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术语)方便为方法便宜之义。即所谓手段。佛救济众生之手段也。...全一卷。明代曹洞宗僧湛然圆澄撰,柳浈、朱嘉谟编。全称云门显圣寺散木禅师宗门或问。又称湛然禅师宗门或问。收于...(术语)梵语腻地Nidhi之译。疏所依也。对于亲所依为所依而言,言为物之依止或依凭也。...为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十三大院之一,位于中央。其上有八瓣心莲,故称八叶。八叶开敷,其状若凡夫之肉团心。以正方之四...【无诤定】 p1050 瑜伽六十九卷十四页云:复次诸佛如来,于无诤定而不数入。所以者何?有诸众生胜利益事,由起烦恼...Naxianbiqiujing 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语种不详,学术界对此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摩诃伐那伽蓝】 p1336 西域记三卷三页云:瞢揭厘城南二百余里大山侧,至摩诃伐那(唐言大林)伽蓝。是如来昔修菩...(术语)十二分教之一,梵语祇夜Geya,译曰重颂。既宣说于上,更以偈颂结之也。法华经序品曰: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术语)法身之光明,遍照世界也。大日如来之密号为遍照金刚。瑜祇经曰: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表义名言】 为‘显境名言’的对称。指能表诠义理的名目、文句、言说等。《成唯识论》卷八载:‘表义名言,即能诠...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南方有一婆罗门,名曰满贤,...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
一、发出离心,断爱出家 居常太息曰:人命过隙耳,浮生几何。吾三十不售,定超然长往矣,何终身事龌龊哉。前妇张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人品以正直为贵,心地...
针对我们这些背性、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的呢?佛在同体的心性当中,跟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情和无情都是...
庭前有遗粟,鸟雀共欣欣。 回首见人影,翻然入远云。 机心如得尽,万物可同群。 到处春风里,何人不共君。 清彭绍升...
邪复成非: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别埋怨自己命运坎坷,先检讨自己负面(黑暗)的心念。了解这道理的人,就不会随便放纵自己动坏念头,或负面、黑暗的...
人们通常认为在水上或稀薄的空气里行走是个奇迹。但我认为真正的奇迹并不是在水上行走,也不是在稀薄的空气里行走,...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
转八识得四智
【法相辞典】
【转八识得四智】 p1409
上篇:转依不可思议 | 下篇:杂染义 |
【阿惟颜】 应法师引十地经,谓一生补处。...
五浊
济度方便
宗门或问
依
中台八叶院
无诤定
那先比丘经(Milindapanha)
摩诃伐那伽蓝
重颂
遍照
表义名言
【大藏经】撰集百缘经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略释
君子有九思

佛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众生呢

苏州彭绍升:现居士身弘净土,预知时至西方去

你内心不动,外面的世界便不会动
事与愿违时要好好检讨自己的心念

不后悔过去,不担心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