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九十一卷二十二页云:又即由彼如教授者所有正见,渐次胜进,先已远离下地诸欲,乃至上极无所有处。当于圣谛得现观时,便证无漏四念住等,乃至最后八圣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举其最后,当知亦摄前位一切。由得彼故;成不还果。以得无漏菩提分法,是故说名获得清凉。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指由无漏因所证得之果德。即四谛中灭谛之涅槃。又指阿罗汉果。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三(大二七·六四○下):“‘颇有业...优填,梵名 Udayana。又称优陀延王、嗢陀演那王、邬陀衍那王。全称嗢陀演那伐蹉(梵 Udayana-vatsa)。意译日子王、...【思我有无成二过失】 p0853 显扬十七卷八页云:论曰:不应思我,若有若无。何以故?成二过失故。若思为有;卽...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六群向塔舒脚坐。乐学戒者,举过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下·一五·九)...(名数)为天台圆教所断之无明也。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也。见四教仪集...(术语)沙弥之异名,又通于有发童子,凡童子之性,天真烂漫,故云真,若准汉语则当云真童,今准梵语故曰童真。玄应...梵语 stotra。以梵音叹咏佛菩萨功德之赞文。盛行于印度之赞歌有:马鸣(或谓摩咥里制吒)之四百赞、一百五十赞;陈...(人名)六朝时高僧。金城人,俗性朱。师事僧俭,修禅业。往来都邑已五六十年。宋齐之交。稍显灵迹。齐武帝忿其惑众...(杂语)似肉之赤色也。涅槃经十五曰:如提婆教阇王欲害如来,是时我入王舍城乞食,王放醉象,其象见我被服赤色谓是...(一)制吒迦,梵名 Cetaka。又译作制擿加、制多加、势多迦、扇底迦。意译息灾、福德聚胜。为密教不动明王之胁侍,侍...禅宗公案名。又作云门闻声悟道。本则公案为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禅师针对由声色(对境)悟道之情形,向大众垂示全然彻...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之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印光大师校印本)...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
佛来到这个世间的一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法性真如海。这个法性真如海无有边际,五乘...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的上士道菩提心修法中,讲到两种方法:七因果和自他相换。七因果即知母、 念恩、报...
现在有些凡夫说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极乐世界,大概是一个方便之喻、一个化城,甚至是一种精神现象;有的甚至说净...佛陀从舍卫国至摩竭陀国行脚,到了一个村落,村中住着许多盲者。一日,盲者会集在一处商议道:诸位!我们到森林中去...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
在还没有开讲《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之前,我先跟大家漫谈一下。 我们学一部经,要如何学好、学会?学了经就要去做,...以世间法来说,吃饭穿衣要钱,有病看病要钱,出外乘车要钱,上学读书要钱,结婚生子要钱,孝养父母要钱,买房子要钱...
获得清凉
【法相辞典】
【获得清凉】 p1406
上篇:聪慧与非聪慧 | 下篇:转变对治 |
(植物)四华之一。梵语曼殊沙华。译作小赤华。光宅法华疏一曰:曼殊沙华者,为小赤团华。...
无漏果
优填王
思我有无成二过失
向塔舒脚戒缘起
四十二品无明
童真
梵赞
宝志
肉色
制吒迦童子
云门声色
【大藏经】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悲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
每临大事有静气
菩提心修法的七因果和自他相换

千万不要犯诽谤净土法门的罪业
盲人除蚊
圣严法师:忍辱并非忍气吞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