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二十五卷二十三页云:云何贤善?谓如有一,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性多摄受善法朋侣,身心澄净。是名贤善。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六现观断烦恼时】 p0310 瑜伽七十一卷五页云:问:此诸现观、能为烦恼断对治者,为生已作断对治耶?答:此非未生...(名数)怖魔,乞士,净戒,净明,破恶也。...(术语)五食之一。圣者以愿力资持身,修万行,故称为食。三藏法数二十四曰:愿食,谓修圣道之人,以愿持身,不舍万...食有长养资益之义,九食即: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前四食为世间之食,能长...【眼耳鼻各有二处】 p1001 大毗婆沙论十三卷四页云:问:何故眼耳鼻各有二处,而舌身唯有一耶?答:诸色根处、为庄...(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于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为帝释演释种种之疑问。即中阿含之释问经也。...【安乐意乐】 p0625 瑜伽三十五卷十四页云:安乐意乐者:谓于贫匮无依无怙诸众生所,离染污心,欲与种种饶益乐...【爱语自性】 p1204 瑜伽四十七卷一页云:爱语自性、谓如前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如前摄事品说。...(术语)新受戒者,初付法名也。见禅林象器笺五。...结者结集之义,系缚之义,烦恼之异名。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故谓之结。又系缚众生,而不使解脱,故谓之结。即为生...(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财是第一大筐。在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有钱能使鬼推磨,钱财的地位越来越高,多少人为了金钱甘愿受尽痛苦和屈辱...
这样我们如果放在这么一个长远的时空底下来看,我们原来很执著的,认为那些让我们很烦恼的事情,其实不值一提。作为...
若看到沙弥,即使是孩童年龄的小沙弥,也一样要礼敬,甚至礼拜,如同礼敬大比丘僧。不要因为沙弥在僧团中的阶位比较...1、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
一、生于乱世,七岁出家 省常大师,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字造微,俗姓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宝呢?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的珍...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世事生生息息,福祸相生。老子早就有过事物都可以相互转化的说法:有无...
端坐普陀常入禅,众生有叩遍垂怜; 欲知感应玄妙义,试看一月印千川。 南无观世音菩萨,今天,我们褒禅寺观音佛七正...
贤善
【法相辞典】
【贤善】 p1341
上篇:影 | 下篇:稽留 |
乃印度数论派之哲学。此派将宇宙万有分为神我(梵 purusa,即精神原理)与自性(梵 prakrti,即物质原理)二元,而...
六现观断烦恼时
比丘五德
愿食
九食
眼耳鼻各有二处
帝释所问经
安乐意乐
爱语自性
安名
结
业天
【大藏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大藏经】悲华经
别把自己筐住

用这个宝贵的人身,让生命更有价值

现三宝形象的,都不应该随便使唤,否则损自己的福报
一位母亲一生中撒的8个谎言

净土宗第七祖省常大师画传
佛法僧为什么称为「三宝」

【推荐】吃苦了苦,苦尽甘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