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三十五卷十一页云:云何四因?谓诸菩萨、种姓具足;是名第一初发心因。又诸菩萨、赖佛菩萨善友摄受;是名第二初发心因。又诸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发心因。又诸菩萨、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无有怯畏;是名第四初发心因。如彼广释。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即法门之名称数目。又集录名目之书,亦称为名目。又名目之数,称为名数,与“法数”同义,如三界、九地等。 p2255...(人名)Dirghanakhabrahmacārin,长爪其名,梵志为志梵行之外道总称。舍利弗之舅,摩诃俱絺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拘尸那拉城,是释尊入灭的地方。...二十八部众之一。又称五部净。为千手观音之眷属,常跟随、拥护行者之善神。五净居即五那含,净居位于上天,炎摩罗则...【五根五尘各几物所摄】 p0287 瑜伽五十四卷八页云:问:色蕴中眼,几物所摄?答:若据相摄;唯有一物。谓眼识所依...(一)(?~623)隋代僧。洛阳人,俗姓孟。才智敏捷,操行贞固。精研大智度论及摩诃僧祇律。居净土寺多年,学众恒逾...【一味蕴】 指无始以来,有一味延续的细微意识,乃形成轮回的主体。这是小乘经量部所立。经量部主张此细意识自无始...(术语)三昧耶戒之四重禁也。以是为成无上正等觉之因故也。...(名数)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之八种圆融也。...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东南约六公里处。包括四座佛塔、二座石幢,约建于二世纪顷,年代稍晚于黑山佛塔群。佛塔外围...【受用义】 p0726 瑜伽七十七卷九页云:受用义者:谓我所说诸有情类,为受用故;摄受资具。...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 慈悲道场忏法卷...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ye) 南(nan)无(mo)达(da)摩(mo)耶(ye) 南(nan)无(mo)僧(seng)伽...一天早晨,正当佛陀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乞食时,有一位年老的婆罗门也手持枴杖,挨家挨户的乞食。 佛陀问婆罗门:你...
原文: 先民有言,禹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我今衰残,奚啻惜分。一弹指顷,毋杂用心。 毋杂用心者,谓本参正...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一、多欲为苦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死生,受著无穷...
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第一讲 三皈五戒 念佛常识 我常想假定全世界人人能受三皈,持五戒,再老实念佛。立时即可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把这...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虚缘。暂时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生,不念佛耳。 ...第一条,叫富而不污。 污者,浊而染。拥有了大量金钱的同时,不被铜臭所染、不让心蒙尘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太多的...
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
发心四因
【法相辞典】
【发心四因】 p1162
上篇:发生不信 | 下篇:喜无量定 |
(譬喻)学解智辩,如水之滚滚涌出也。...
名目
长爪梵志
拘尸那
五部净居炎摩罗
五根五尘各几物所摄
明旷
一味蕴
无上正等戒
八圆
谢瓦基佛塔群
受用义
【大藏经】【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藏经】十小咒注音版
佛陀劝孝的偈语

出家修行自警七条
知足第一富

「拙」一点,人生就会比较平安顺利
律航法师《念佛入门白话解》

如此捱到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
「富裕」的三条家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