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地经论二卷十四页云:问:回向菩提声闻,为住无余依涅槃界,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住有余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无余依涅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起事业。一切功用,皆悉止息。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发趣无上正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发趣无上正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由此因缘,皆作是言:某名尊者,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彼于涅槃多乐住故;于遍游行彼彼世界亲近供养佛菩萨中,及于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若放逸时,诸佛菩萨数数觉悟。彼觉悟已;于所修行,能不放逸。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尸弃】 亦名式弃。大论翻火。依佛名,经过三十劫。...【十二缘起】 p0114 俱舍论九卷九页云:如是蕴相,续说三生为位。颂曰:如是诸缘起,十二支三际,前后际各二。中八...凡八卷。日本华严宗学僧凤潭(1654~1738)着。又作因明入正理论疏瑞源记。为慈恩大师窥基所著“因明大疏”之集注,...(菩萨)Nīlavajra,译曰青金刚。陀罗尼集经四曰:尼罗婆陀罗,唐云青金刚也。...(杂名)Devasopāna,译曰天地。萨昙分陀利经曰:天王佛国名提和越。汉言天地国。...即须弥灯王佛之略称。为东方须弥相世界之佛。据吴·支谦所译维摩诘经卷上不思议品载,此佛身长八万四千由延,其狮子...(譬喻)与牛乳相对,譬似而非者。秘藏宝钥上曰:摩尼燕石,驴乳牛醐,不可不察。...为禅门中报粥饭时刻等,用以击打之器具。又作云板、大版。挂于库里、斋堂之前。以其版(板)形如云,故称云版。而于...(术语)谓或于某体以秘法封神佛之神灵者。...(一)梵语 a-cintya。又作不思议、难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六种想缚】 p0300 瑜伽七十五卷八页云:复次依空勤修念住菩萨,略于六种妄想缚中,当令其心,速得解脱。云何名为...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十善业道经...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如见。甚么是佛之知见呢...
嗔有发怒、生气之意,是一种对自己不喜欢、不如己意的事物所产生的排斥及恼恨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论说:云何为嗔...
问: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绍云老和尚答: 现在有些学佛之人,说参禅是顿超法门,乃上根利智的人才能修学,不是中...
缘起作用不空、不错乱,每种供养都会得相应果报。比如,供欢喜,得大喜悦;供音乐,得微妙音;供舞蹈,得无碍神通;...很多人以为佛教的因果观念是消极的,其实不然,学佛的人如果懂得因果的观念,一定会更积极努力。因为即使努力,还不...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我国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场。在...一、当家庭的啦啦队长(多鼓励),不要当办案的审判官(少斥责)。 二、随时以微笑、明朗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家人。 三...
因为身语行为受心支配,由内心执著不同,将导致行为倾向之差异,若心执着今日不死,必将为现世生活的长久安稳,而作...
声闻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回向菩提
【法相辞典】
【声闻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回向菩提】 p1397
上篇:声闻独觉有无余涅槃 | 下篇:应合掌 |
【利他中不欲行障】 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九种。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在做利乐有情的事业中,不欲勤奋行动...
尸弃
十二缘起
因明论疏瑞源记
尼罗婆陀罗
提和越
灯王
驴乳
云版
封体
不可思议
六种想缚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大藏经】唯识三十论颂
【大藏经】【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放下执著本性自现

嗔心会造恶业招致苦果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法供养的意义和种类
圣严法师《懂得因果,更积极》

十方丛林的警策格言
家庭和谐的十个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