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记八卷十八页云: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雕,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雕落。顷之复故。是日也,诸国君王,异方法俗;数千万众,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洒。于是奏音乐,列香花,灯炬继日,竞修供养。如来寂灭之后,无忧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毁佛遗迹。兴发兵徒、躬临剪伐。根茎枝叶、分寸斩截。次西数十步、而积聚焉。令事火婆罗门、烧以祠天,烛焰未静,忽生两树。猛火之中,茂叶含翠。因而谓之灰菩提树。无忧王睹此悔过。以香乳溉余根。洎乎将旦,树生如本。王见灵怪,重深欣庆。躬修供养,乐以忘归。王妃素信外道,密遣使人夜分之后,重伐其树。无忧王旦将礼敬,唯见蘗株。深增悲慨。至诚祈请,香乳溉灌,不日还生。王深敬异,垒石周垣,其高十余尺,今犹见在。近设赏迦王者、信受外道,毁嫉佛法,坏僧伽蓝,伐菩提树。掘至泉下,不尽根柢。乃纵火焚烧,以甘蔗汁沃之,欲其燋烂,绝灭遗萌。数月后、摩揭陀国补刺拿伐摩王,(唐言满冑)无忧王之末孙也。闻而叹曰:慧日已隐,唯余佛树。今复摧残,生灵何睹。举身投地,哀感动物。以数千牛、构乳而溉。经夜树生,其高丈余。恐后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故今菩提树、隐于石壁,上出二丈余。如彼广说。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贪不善根】 p0977 集异门论三巻五页云:贪不善根者:贪云何?答:谓于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着,爱乐...【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宽狭差别】 p0226 瑜伽释十六页云:又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名有宽狭。三摩地名,...(名数)一、径山兴圣万寿寺,在杭州。二、阿育王山鄮峰广利寺,在宁波。三、太白山天童景德寺,在宁波。四、北山景...指五浊与十恶。五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盖住劫中人寿减至二万岁以后,即产生此五种浑浊不净之法...(术语)三类境之一,第六意识之妄想分别,浮实我实法之相如,现空华兔角之境,所现之相,多为相分。此相分非有实体...三教之一,化仪四教之一。即不摄于顿渐二教的化仪之教。又作得益不定化仪。依法华经玄义卷十上、华严经疏卷一载,南...(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说四无畏及八大众中无畏。...汾阳十八问之一。又作探拔问、心行问。主,指师家;学人设计问题以探试师家机略之深浅,称为验主问。宋代临济宗禅师...梵语 vitarka,巴利语 vitakka。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旧译作觉。为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1、闻法之后,心生欢喜。 2、见法生欢喜,叫做法喜。...即天台宗所说之“圆教之断惑”。于天台宗,既了达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之体无有差别,而远离与圆妙圆满、惑智一如...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众中,颇有菩萨摩诃萨,得是三昧,亦得...地藏十轮经...雨宝陀罗尼...
原文: 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 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以智慧选择朋友至为重要,如何以智慧维护友谊,使善缘常住,同样重要。佛陀所言尊敬有德者,就是在告诉我们:友谊之...
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果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提醒,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
看莲池大师的一个说法。他说予就是莲池大师自称,他说: 我一生崇尚念佛(他是净土宗的祖师),但是我同时也恳切地...问: 请问法师,如何理解念佛、念法、念僧? 大安法师答: 这是《阿弥陀经》中提到,听到西方净土的种种音声,八功...人类有一点点的善性善行唯恐人不知道,有一点点的恶性恶行唯恐人知道,所以都隐藏起来。平常看不出来,一有了机会就...
岁月静静流过,无论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遭遇,我们都应该从中汲取智慧。人的一生,如果得不到智慧,那不过是和动物一...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现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隐离诸疑怖。或示神通种种变化。或复令彼...
菩提树
【法相辞典】
【菩提树】 p1127
上篇:遍计名自性二种 | 下篇:菩萨三无漏根 |
(术语)胎金两部之曼荼罗,各有浅略秘密之两重。在胎藏界者,大日经具缘品所说,大日住阿弥陀三摩地所现之加持境界...
贪不善根
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宽狭差别
支那五山
浊恶
独影境
不定教
四无所畏经
验主问
寻
法喜
圆断
【大藏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藏经】【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真心廓彻灵通,与诸佛了无有异
十种维护友情的方法

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莲池大师为什么一生崇尚念佛,又勤勤恳恳劝人看教
如何理解念佛、念法、念僧
卖棉偷金

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可从这四点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