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术语)三类境之一。如第六识缘五根五境,第七识缘第八识,自心所现之相分带本质之实体,犹如镜中所现之影像带持镜...即人类所有疾病之总称。据修行本起经卷下、佛医经等记载,在构成人类身体之地水火风四要素(四大)中,由于风大之运...(术语)Gurudharma,又作窭噜达磨。译曰敬法尊法。比丘尼宜受持之八敬法也。四分律法砺疏一本曰:瞿娄曰尊,达磨是...【缘起门】 p1300 瑜伽九卷十六页云:缘起门云何?谓依八门,缘起流转。一、内识生门,二、外稼成熟门,三、有情世...证境和化境。证境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术语)得度后受教之师,名受业师,又曰亲教师。释氏要览上曰:毗奈耶云:邬波陀耶,此云亲教。由能教离出世业故,...梵名 ?rī-mahāsajvarodaya-tantrarāja,略作 Sajvarodayatantra。此怛特罗一向被认为系注解 Sajvara 系怛特罗群...(名数)不相应行法之得,别为三种:如法前得,法后得,法俱得是也。...(衣服)Kambala,衣名。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钦婆罗衣,毛丝杂织,是外道所服也。西域记二曰:颔(墟严反)钵罗衣,...位于台湾台南。为高雄县佛光山寺之台南分院。本寺原为和妙法师于1961年筹建,1974年落成后开始组织福国寺青年会,成...指以散乱心称念佛名。为“定心念佛”之对称。又作散心称名、无观称名。即不定期限,不调作法,不观佛之相好,不分时...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
对舍得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舍得舍得,不舍不得。 贾平凹先生写过一篇关于舍得的文章,在他看来,世...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眼 我们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有时即便是在梦中,也要把一切看个真切。这个世界充满虚幻的色彩...
佛教自应世以来,对消除人类现世中的种种烦恼与痛苦,以及死亡所带来的无边恐惧,一直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并为出离...
《六即佛颂》的作者是宋法云大师(10861158),字天瑞,号无机子,原籍长州(浙江长兴县),俗姓戈。师对内外典籍无...
出家中就有三种分别,一种是出世俗的家,我们现在的辞亲割爱,落发入了空门,这就是出的世俗家。可我们还是在家中,...
《维摩经》上面所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其实也很符合因果规律,你现在的心清净,...
有的人念佛数目念很多,但是并没有得到信心和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把眼光注意在佛,都是放在自己的妄想上面,...
神足略修习相
【法相辞典】
【神足略修习相】 p0935 瑜伽九十八卷五页云:复次由五因缘,当知神足略修习相。一、由远离奢摩他品随烦恼故。二、由远离毗钵舍那品随烦恼故。三、于毗钵舍那品所缘境界,系缚心故。四、于奢摩他品所缘境界,系缚心故。五、俱于二品所缘境界,系缚心故。应知此中奢摩他品随烦恼者:谓懈怠俱行欲等、及惛沉睡眠俱行欲等。当知懈怠俱行欲等、是惛沉睡眠俱行欲等所依止性。毗钵舍那品随烦恼者:谓掉举俱行欲等,及妙欲散动俱行欲等。当知掉举俱行欲等,是妙欲散动俱行欲等、所依止性。又于此中、由懈怠俱行欲等、于奢摩他品、令住杂染。然不能令诸奢摩他、皆悉灭没。由惛沉睡眠俱行欲等、于奢摩他品、令住杂染;亦复能令诸奢摩他、皆悉灭没。由掉举俱行欲等、于毗钵舍那品、令住杂染;而不能令毗钵舍那、一切灭没。妙欲散动俱行欲等、于毗钵舍那品、令住杂染;亦令一切毗钵舍那、皆悉灭没。毗钵舍那品所缘境者:谓前后想。此想分别、如声闻地,应知其相。奢摩他品所缘境者:谓上下想。此亦如前,应知其相。俱品所缘境者:谓光明想。彼于俱品,由动摇故;有诸光影俱行心修。又非如欲等、与余懈怠相应。说名懈怠俱行。精进亦尔。得有懈怠共相应义。然即精进、堕在慢缓,不正发勤精进相续;说名懈怠俱行。又此五相、当知总摄一切种修。乐等持者、由此等持速得成满。
上篇:神境智类有五 | 下篇:记说 |
(名数)一、八字一句之四句偈,名阿菟吒阐提Anustubh-chandas,谓之处中偈。二、六字一句之四句偈,名初偈。三、二...
带质境
四百四病
瞿娄达磨
缘起门
二种佛境
受业师
三跋罗陀耶怛特罗
三种得
钦婆罗
福国寺
散心念佛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舍得的三种层次

调出入息消除内心散乱
不要被六根骗进了六道

佛教救度生命的三种模式

天台六即佛义

出家后的四种修行法

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我们心是否清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