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地经论六卷二页云:此中意说妙观察智、普能观察一切境故;遍似一切诸界趣生烦恼业等所感,诸行成熟所摄心心法等因果相现。谓诸如来大圆镜智增上所生妙观察智、虽无所取能取执着;远离一切烦恼所知二垢障故,观察一切因果等事、及能说故;如净圆镜,现众影像。一切境相、皆现其中。然无镜智无差别过。大圆镜智、以于一切皆不愚故;虽能显现一切影像;任运转故,而无分别。此智能现一切境相,亦有分别。若无分别;则不能观因果等事、及为众会说法断疑。此文定证无漏心等、亦有相分。如来智上、五趣三界无边因果、具足现故。又云:无分别智、亦定尔耶?所缘真如、不离智体,不可定尔。后得俗智、虽不离真;有分别故,不证真体;但自变作真相而缘。故不可难。如诸异生心缘无漏心上所有无漏境相、虽似无漏,实是有漏,此亦应尔。唯识道理、决定如是。心所变相,虽相似有;而实无体。若不尔者;应有色等,如心心法;不成唯识。若彼实有,但不离识,名唯识者;心及心法,亦不离彼色等诸相,应名唯境。便成大过。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经名)佛说月明童子经。一卷,吴支谦译。此经为月灯三昧经之一分。佛对月明童男(即月光童子)说法财二施,及过去...【摩纳缚迦】 p1336 瑜伽八十三卷十六页云:摩纳缚迦者:谓依止于意,或高或下故。...【瞻波国】 p1422 西域记十卷四页云:瞻波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北背殑伽河,周四十余里。土地垫湿,稼穑滋盛...【不可欣】 p0318 瑜伽九十一卷三页云:不可欣者:于未来世、不可乐故。...(术语)舍邪师而事正师也。大乘义章十曰:依佛为师,故名归佛。...亦名:在俗家偏心授食戒犯缘 戒本疏·四提舍尼法:“论犯四缘:一、是白衣舍,二、偏心指授,三、大众默受不诃,四...指密教金刚界五部之陀罗尼。五部,指佛部、金刚部、莲华部、宝部、羯磨部。陀罗尼为梵语 dhārani 之音译,意译作总...(术语)卍字之别称。慧琳音义二十一曰:室利靺瑳,Śrī-vatsa,此云吉祥海云。...(界名)Aṭaṭa,寒地狱名。智度论十六曰:呵婆婆,呵罗罗,睺睺。此三地狱,寒风噤颤,口不能开,因其呼声,而以...梵语 deva-pura 之意译。音译作泥缚补罗。指天人所住之宫殿。或指帝释天之宫殿。[圆觉经、善生子经] p1354...【二种受乐】 p0026 瑜伽三十五卷十九页云:言受乐者,谓待苦息,由前所说因乐所摄三因缘故;有能摄益身心受生...礼佛大忏悔文...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虽然他的终极关怀是出世间法,然而佛陀却是这样地关顾世间,要我们念佛行人从孝养父母开始。...
有人认为在佛前上供只是表示一种尊敬的心态,并没有实际意义;有人将供佛理解成一种交易,人们向佛献供祈愿,佛收供...
大家看我们师父们,从早晨念经干什么?报四重恩、报父母恩。父母生我们、养我们,然后我们出家了,对他们一点贡献没...
生活的河流日夜不息,岁月也在一刻不停地向前奔驰。步履匆匆的我们渐行渐远,总会有逝者如斯夫的感慨,那是因为忘记...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林给孤独园弘法时,一位名叫吉离舍瞿昙弥的比丘尼,与其他比丘尼同住在王园精舍。早晨时,她...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试逃离痛苦;第三,它忽视追求愉悦的危险。一味追逐感官享受会...
消灾治病有求必应 病有能医者,有医不能医者。能医者,外感内伤之病也。若怨业病,神仙亦不能医。念佛,便能令宿世...简单来说:佛教就是彻底觉悟的人生观,是彻底觉悟,而不是迷迷糊糊。 我每次演讲时,都再三地强调,学佛第一个重点...
无漏心等亦有相分
【法相辞典】
【无漏心等亦有相分】 p1091
上篇:无相心定出离舍根 | 下篇:无明别有一心所有法 |
(公案)僧问如何是云门一曲?门云:腊月二十五。见会元十五云门章。...
月明菩萨经
摩纳缚迦
瞻波国
不可欣
归依佛
食尼指授食戒犯缘
五部总持
吉祥海云
呵罗罗
天宫
二种受乐
【大藏经】【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大藏经】【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比佛更大无上福田

不要把供佛当成一种交易

凡是信佛的人,灾害面前多数都是安全的

何必再为过去唏嘘不已
正念破魔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