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十二卷三页云:净初静虑、断何系结?答:无。乃至净非想非非想处、断何系结?答:无。此中净初静虑等,谓根本地;非近分。问:何故净初静虑等,不断烦恼?答:下地烦恼、虽所应断;而彼断已,此方现前;无复可断。自地烦恼,虽现可得;非所对治,无力能断。于上亦然。故不断烦恼。问:不能断上,是义可尔;何故不能断于自地?答:自地烦恼所系缚故。如人被缚,不能自解。又与自地诸烦恼等,同一缚故,无力胜彼。又自地爱所亲爱故。如人亲友,虽劣不舍。又自地烦恼所凌杂故。谓展转无间、而现在前,故不能断。又自地善法、与自地烦恼、不相忌难,犹如夫妻。又如旃荼罗子、与长者子交,不相敬惮。故不能断。又无间道能断烦恼。净根本地、非无间道,故不能断。又无所顾、乃能断之。于自地法、非无所顾,故不能断。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很厚重的障碍。众生有三种很厚重的障碍,以致不能成佛,那就是惑障、业障、报障。惑障即一切之无明烦恼,业障指五逆...(术语)又名眼见家,即立眼根能见色境之说也。盖古来说五识依五根各缘自境时,眼识能见色乃至身识能觉触,或眼根能...【世俗谛】 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世俗谛,是世间一般所见的真理、道理,为真俗二谛之一,也是‘胜义谛’(真谛)的...(杂语)Mahārāja,又作摩贺罗惹,译曰大王。见梵语维名。...(杂名)大内之道场也。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勒沙门慧超为寿光殿学士。召众僧而使讲解,并使居于禁中。是为内道场之始。...(公案)以是心是佛之语翻案而为一个之公案者。无门关三十二则曰:马祖因僧问,如何是佛?祖曰:非心非佛。碧岩四十...(术语)于外境不动心者。即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异类)今生邪淫之咎,于地狱感恶鬼使苦吾身。恶鬼即狱卒也。往生要集上本曰:狱卒取地狱人,置刀叶林,见彼树头,...亦名:衣之重数、袈裟重数 子题:三时故制三衣、叶相 随机羯磨·衣药受净篇:“若作新衣,一重作安陀会、郁多罗僧,...1、真正的道法。 2、正法时期。...(传说)转轮王于轮宝之外,具六种之宝,合有七宝,又具足千子。长阿含六卷转论圣王修行经曰:一金轮宝,二白象宝,...(印光大师校印本)...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与大苾刍众俱,谓过数量...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
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 净土法门的施设,就是因为它面对的是九法界众生,所以要把九法界众...五色养生素食以低盐、低糖、低脂肪为准则,坚持新鲜入撰,视觉欢愉兼顾五脏均衡保健,充分体现中国素食哲学之精神内...
分别是一种知识、知能。如果没有分别作用的话,则天下浑沌。然而,佛法是要我们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大珠慧海向马祖道一求佛法,马祖告以:「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 这是指出每一个人的内心...
《楞严经》前三卷半的经文当中,有三个主题是它的重点: 第一个,破除虚妄。 我们平常在修学的时候,都是根据我们的...一位威仪庠序的比丘沿路托钵,来到穿珠师的家门口,技艺精湛的穿珠师正全神贯注、战战竞竞地为国王穿着稀世珍贵的摩...
修任何法都要注意三个方面,修任何法门都好,首先是发心,然后是修行,第三就是回向,这三方面都是需要的。 发心很...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当时只是抱着姑且看看的心态,但在看完后带给人的震撼,却绝不是笔墨可以表达、言语可以形容的...
净初静虑不断烦恼
【法相辞典】
【净初静虑不断烦恼】 p1004
上篇:净不净依止住食 | 下篇:杀生罪 |
(名数)一、色光,为佛身所发之光明,眼可见者。亦名身光。二、心光,为佛心所发之光明,常照护众生者。往生论注谓...
重障
根见家
世俗谛
摩诃罗阇
内道场
非心非佛
外无为
邪淫之恶鬼
三衣重数
正法
转轮王七宝千子
【大藏经】【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藏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藏经】大乘起信论

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
五色养生素食

有分别与无分别

一切具足,何假向外求觅

《楞严经》的三个重点
谁偷了摩尼宝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