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四卷十三页云:问:菩萨何故逆观缘起,唯至于识,心便转还。为智力穷?为尔焰尽?设尔;何失。若智力穷;不应正理。菩萨智见、无边际故。若尔焰尽;理亦不然。行与无明,犹未观故。答:应作是说:非智力穷,非尔焰尽。但由菩萨于行、无明,先已观故。谓先观有,则已观行。先观爱取,已观无明。问:先观老死,已观名色六处触受。先观生,已观识;于名色等,应不重观?答:先略、后广,先总、后别;无重观失。问:若尔;生识无广略异,何为重观?答:厌畏生故,再观无失。谓我世尊、先菩萨位,厌老病死,逾城出家。作是思惟:此老死苦、由谁而有?即便现见、由续生心。复思此心、由谁而起?即知由业。复思此业、从何而生?知从烦恼。复思烦恼、依谁而生?即知依事。复思此事、由谁而转?即知此转、由结生心。菩萨尔时便作是念:一切过患、皆由此心。故于此心,深生厌畏。虽无广略;而更重观。齐识转还,义属于此。问:无明既略;何为不观?答:隔行支故。谓观缘起,必依次第。不可越行而观无明。有作是说:先观有缘生时,已观业名色。后观名色缘识时,即观异熟名色。若复观行缘识;亦观业名色。与前不异。故不重观。有余师说:先观有缘生时,已观远缘。后观名色缘识时,即观近缘。若复观行缘识;亦观远缘。与前不异。故不重观。如近、远;在此、在彼,现前、不现前,此众同分、余众同分,应知亦尔。或有说者、先观有缘生时,已观前生缘。后观名色缘识时,即观俱生缘。若复观行缘识;亦观前生缘。与前不异。故不重观。复有说者、先观有缘生时,已观转缘。后观名色缘识时,即观随转缘。若复观行缘识;亦观转缘。与前不异。故不重观。或复有说:避无穷过,故不重观。谓先观老死,即观此生名色六处触受。先观生,即观此生识。后观名色六处触受。即观前第二生老死。后观识,即观前第二生生。若复观无明行;应观前第三生。若尔;亦应观第四生。如是展转、便为无穷。故不重观无明及行。尊者世友、作如是说:何故齐识、心便转还?以识乐住识住中故。谓识不欲舍于识住。识住者、即名色。故观识已,还观名色。复作是说:识与名色、互为缘故。复作是说:此二展转为因果故。大德说曰:何故齐识心便转还?以度识支、无所缘故。犹如尺蠖、行至草端,上无所缘,即便退下;观心亦尔。唯应至识,余非其境;故便退还。胁尊者言:何故齐识、心便转还?缘转还故。谓前已说识缘名色;今复更说名色缘识。前为因者、今转为果。境转还故,心亦转还。尊者妙音,作如是说:何故齐识心便转还?识是生死众苦本故。谓我菩萨、厌生死苦,逾城出家。推寻世间老病死苦、谁为根本?谓结生心。复推此心、由谁而引?谓业。复推此业由谁而发?谓烦恼。复推烦恼依谁而起?谓事。复推此事谁为根本?谓结生心。便作是念:此结生心、恒为生死众苦根本;深可厌患。齐此应还,修真对治。尊者设摩达多说曰:何故齐识、心便转还?以未来生、可比知故。谓先观见现在过去生死众苦、既生为本;未来亦然。故不复须更观余境。是故齐识、心便转还。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指财悭与法悭。悭者,吝之义。据地持经卷四载,吝惜财物,无怜悯心,见贫穷困苦,而不能惠施,称为财悭;悭惜佛法,...相应于菩萨阶位之六种法忍。即:(一)信忍,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悉皆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故称...喻指本体之相,此相自天地未成以前,至崩坏以后,犹然存续,无始无终,无得无失。于禅林中,转指眼前之事、重要之事...梵名 Buddhaghosa,巴利名 Buddhaghosa。又作佛鸣、觉音、佛陀瞿沙。五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佛陀伽耶人。出身婆罗门家...【无我义】 p1057 瑜伽六十七卷十五页云:由二种相,显无我义。谓大乘道理,及声闻乘道理,补特伽罗自性无我相义,...(名数)一真等流,以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所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与因性真实同者,故名为真等流。二假等流,如前世...禅林用语。巡人,即夜巡。原意谓夜巡者本应警戒火灾盗难,然自己却成为盗贼;后引申为接引学人时,丝丝紧扣,咄咄逼...(杂语)缁者缁衣,僧衣也。缁田犹言僧园。...【瞋恚盖之食及非食】 p1323 瑜伽十一卷六页云:问:瞋恚盖以何为食?答:有瞋恚性,有瞋恚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又作回向发愿心。为三心之一。指行者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于西方净土,而发往生净土之愿心;属自力三心之一。出自...(杂语)张伯淳诗曰:道林卓锡旧种此,仿佛于今八百年。锡者锡杖。僧人所持,卓者拄立,故谓僧人居处为卓锡。...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p)如...普门品(日诵式版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问: 如果一个人从不知道佛教,也不知道阿弥陀佛,却一生向善,行菩萨道最后会往生净土吗? 宏海法師答: 哦,这个...
当你发现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时你会想要出离,心会变得无动于衷并会寻求出离之道。出离心是来自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如...
智者依据《涅槃经》将佛说的一切经典在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是三藏教,简称藏教。依据《四教仪》中说,三藏...
作为一个修道人,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念。知道自己当下,从事相上来说依于佛的教制在做什么...我们常说的五行为五元运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数于天地间运行不息,称为五行;其为万物化育生成要素...
我家族从祖辈开始,男众有一种共业,寿命都短。我没有见过爷爷,据奶奶说,爷爷生前从事传统手工印刷刻板工作,为寺...
禅堂里是讲心地法门,没有什么好讲的,扯来扯去是消磨时光,悟道就在一刹那,一下子就开悟了,扯这么多干嘛?扯来扯...
现在我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大家讲一下往生的保证。我们希求的就是临终生到极乐世界,怎么来达到往生呢?需要信愿行三种...
逆观缘起齐识转还
【法相辞典】
【逆观缘起齐识转还】 p0928 瑜伽九十三卷七页云:复次世尊在昔为菩萨时,处菩提座,依缘起门,逆次而入;先缘后际,如理思惟老死苦谛,乃至其爱。如是观察后际苦谛、及后际苦所有集谛,未为喜足;遂复观察后际集谛因缘所摄现在众苦。谓遍逆观受触六处名色与识。当知此中观未来苦,是当苦谛;观彼集因,是当集谛。观未来世苦之集谛、由谁而有;知由从先集所生起识为边际现法苦有。既知从先集所生起;不应复观此云何有。是故世尊昔菩萨时,为观当来所有苦集,观现在苦,乃至作意相应心识、而复转还。又为渐次观彼后际集谛依处;后际苦谛所依止处、当知即是后际集谛;故乃至识、复还顺上。如是顺逆如理观察缘起苦集。
上篇:逆流行者 | 下篇:逆观还灭观至无明 |
(名数)古德云:真言有三种:多字,一字,无字也。无字者,圆觉无相之理。此理秘密也。一字者,种子也。多字者,佛...
二悭
六忍
一段事
佛音
无我义
三等流
巡人犯夜
缁田
瞋恚盖之食及非食
回向发愿心
卓锡
【大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藏经】【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藏经】【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一生行善但不知道阿弥陀佛,最后会往生吗

当心碰到外尘时,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天台八教丨三藏教

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念
佛教中的「五行」有哪些含义

念佛消业障出家获新生

一切不离自性,自己的心就是真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