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杂名)际史吒,译曰三月。见梵语杂名。梵Jyaiṣṭha。...无所住是不滞住于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而生其心者,即是生其空寂、灵知、妙...【色蕴意处法界总摄一切法尽】 p0575 俱舍论一卷十三页云:论曰:由一色蕴、意处、法界,应知总摄一切法尽。谓...复次若略说摄有十一种,谓相摄、界摄、种类摄、分位摄、伴摄、方摄、时摄、一分摄、具分摄、更互摄、胜义摄。...【清净】 远离恶行之过失,远离烦恼之垢染,称为清净。...【八观察行】 p0078 显扬二十卷十四页云:此行相者:当知宣说八观察行。何等为八?一、观察谛行。二、观察建立行。...(杂语)奉衣服等于所事之本尊也。瞿醯经中曰:诸尊一一奉施上妙新净衣服。...(术语)声闻缘觉之二乘,对于菩萨乘之一实而曰两权。法华玄赞序曰:扬一实而包总太虚,振两权而遗罗万象。...菩萨依菩萨乘修行,所得十种功德之一。即谓菩萨究竟修行布施、持戒、精进等诸波罗蜜之功德;以诸波罗蜜相依互起,或...(杂语)青而含赤之色,为佛之毛发之色。又云绀琉璃。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又曰:世尊...云何坏苦性?几是坏苦性?为何义故观坏苦性耶?谓乐受变坏自相故,随顺乐受法变坏自相故,于彼爱心变坏故,是坏苦性...楞严咒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吸念佛和数息观,这两个把它整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过去在罗阅只国,有一位婆罗门非常贫穷,即使努力工作,还是祸事不断,常常缺乏饮食、衣物。于是,失望的他走到街上...
又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 这个咱多次讲,印光法师也是这个意思。咱们...
魔障 就像《大宝积经》所说:云何名得甘露灌洒?谓烦恼魔、蕴魔、天魔所不能损。纵于死时,虽有死魔,亦得自在不起...
别明三毒无畏。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十四种无所畏的功德,其中的三种就是远离三毒,贪、瞋、痴的三毒,使令我们内心面...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告诉我们,修行不是苦的。在《未曾有因缘经》中,释迦牟尼佛曾明确地指出,这个世界的因果原则,是...问: 请问尊者,什么是福业?什么是波罗密?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道澄尊者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之前也跟大...
那天,和信法师独对坐谈说道,信法师谈到世间一切福泽须要命中有才能得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 听后...
前际空
【法相辞典】
【前际空】 p0887 瑜伽九十二卷二十页云:又无诸行于过去世有实行聚,自性安立,已生已灭,诸行往彼,积集而住。若有是事;不应施设诸行有灭。过去行聚,自性俨然,常安住故。若无有灭;彼无常性,应不可知。既有可知;是故诸行、于正灭时,都无所往,积集而住。有已散灭;不待余因,自然灭坏。是名前际空。
上篇:威仪路 | 下篇:前际后际及前后际 |
梵语 an-abhilāpya。又作不可言说、不说。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八虚空藏菩萨品、大...
际史吒
无所住而生其心
色蕴意处法界总摄一切法尽
摄
清净
八观察行
佛布施
两权
诸波罗蜜依果
绀青
坏苦性
【大藏经】楞严咒注音版
【大藏经】【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大藏经】佛说长阿含经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贫人变富豪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

无我空性的教理如何运用于实修中

熏闻离尘,色所不劫
修行不是苦的
福业与波罗密有什么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