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 此中放逸、是现前观四障之一。瑜伽九十五卷十六页云:云何放逸?谓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寻思,若邪戏论,是名放逸。当知若于不应思处而强思惟;名邪思惟。谓或思惟我于过去世,为曾有耶?乃至广说。于未来世,于内犹豫、我为是谁?谁当是我?今此有情,从何而来?于是没已,当往何所?或思世间。谓世间常。乃至广说。如是或谓世间有边。乃至广说。或思有情。谓命即身。乃至广说。或思有情业果异熟,谓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广说。或复思惟诸静虑者静虑境界。或思诸佛诸佛境界。如来灭后,若有若无。乃至广说。彼由世俗胜义善巧,于是一切,二因缘故;不应思惟。一、非思惟所缘境故。二、由其事无所有故。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无所有事;如是一切,皆无所得。唯有令心转增迷乱。若于此中不如正理强思惟者;虽有一类,由宿因力,或起厌离,或起厌离相应作意,缘实境界,于其中间暂尔现行;而复于彼、见为过患,生不实想。如是思惟世间等法,能引无义。邪寻思者:当知即是欲等寻思。邪戏论者:复有六种。谓颠倒戏论,唐捐戏论,诤竞戏论,于他分别胜劣戏论,分别工巧养命戏论,躭染世间财食戏论。如是一切,总名放逸。为欲断除此放逸故;如来亲自为教诲者。为堪受化,补特伽罗、闻已,速能断诸放逸。
三解 显扬一卷九页云:放逸者:谓总贪瞋痴懈怠为体。由依此故,心不制止恶不善法:及不修习彼对治法;障不放逸为业。乃至增长放逸为业。如经说:夫放逸者,是生死迹。乃至广说。
四解 成唯识论六卷十九页云: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瞋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虽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势用微劣障三善根、遍策法故。推究此相,如不放逸。
五解 集论一卷九页云:何等放逸?谓依懈怠及贪瞋痴,不修善法;于有漏法,心不防护为体?憎恶损善所依为业。
六解 五蕴论五页云:云何放逸?谓即由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
七解 广五蕴论十一页云:云何放逸?谓依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八解 俱舍论四卷五页云:逸、谓放逸。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法。
九解 法蕴足论八卷九页云:云何放逸?谓于断不善法,集善法中、不修,不习,不恒作,不常作,舍加行,总名放逸。
十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放逸云何?谓不修善法性。
十一解 品类足论三卷二页云:放逸云何?谓于断恶法具足善法中,不修不习,不别修习,不坚作,不常作,不勤修习性;是名放逸。
十二解 界身足论上三页云:放逸云何?谓于断不善法,引集善法,不坚住作,不恒常作,不亲不近,不修不习;是名放逸。
十三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八页云:不修善法,名为放逸。违前所说不放逸性。即是不能守护心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