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烦恼障相】 p1192 辩中边论上卷十页云:颂曰:九种烦恼相、谓爱等九结。初二障厌舍,余七障真见。谓能障身见、彼...【于三摩地进时颠倒】 p0751 瑜伽十三卷五页云:云何应知于三摩地进时颠倒?彼谓我今退失离生喜乐,我今退失胜...(术语)栴檀之林,寺院之尊称也。李绅诗曰:世人遥礼二檀林。西域记叙曰:业光上首,擢秀檀林。德契中庸,腾芬兰室...weishisanshisong 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亦称《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术语)性罪与遮罪也。又性戒与遮戒也。...【瑜伽了义之教】 p1244 瑜伽七十七卷二十页云: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又名末那识,为我法二执的根本。...(术语)密教之略戒,为三昧耶戒之译名。大疏演奥钞十三曰:三业平等,是为此戒。三业平等者一心本源也,亦名自性本...(佛名)Suśānta,译曰甚净。玄应音义三曰:须扇头佛,又云须扇多佛。晋言甚净。智度论七曰:如须扇多佛,弟子本...金刚利,梵名 Vajra-tīksna,音译嚩日啰底乞洒拏。西藏名 Rdo-rje-ral-gri。又称金刚受持菩萨。别名摩诃衍菩萨、...梵语 trayo rā?ayah,巴利语 tayo rāsī。略称三聚、三际。“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国猕猴林中青莲池精舍。与大比丘...(印光大师校印本)...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
爸妈: 愿二老展信欢喜! 您二老已皈依多年,可谓是老资格的居上了。可你们真的皈依佛了吗?真的信佛了吗?皈依不只...
问: 《阿弥陀经》有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在吾人...一、智慧有没有增长、烦恼有没有减少? 果然有进步,心地会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自自然然一天天减少,智慧天天增长...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这是讲到声闻跟菩萨以外的天人众,这个地方是讲到释提桓因、还有诸天、还有大...
送终是大事,一切众生都迷惑这件事情。所以地藏菩萨就在这个法会上,就对着佛以及与会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来劝说...
观自在是我们因中修行的一个方法。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是在因中自利,以这种方式来命名的。那么,观自在菩萨跟观...
众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习气,随着自己的习性去造业,那就是放纵扩大自己的错误;如因着而不改变自己的恶习,就会永远...问: 弟子读《长阿含经》前三分皆欢喜生信,叹未曾有,只是第四分讲须弥山及四周龙王、金翅鸟、日月宫殿等事,与所...
法执及无明等唯在不善无记有漏心品
【法相辞典】
【法执及无明等唯在不善无记有漏心品】 p0767 佛地经论七卷三页云:有义、法执及无明等,遍在一切善恶无记有漏心品、及与二乘无漏心品。皆不了达法无我故。皆似相分见分起故。有义、唯在不善无记有漏心品。瑜伽师地说诸无明但有二种。一者不善,二者无记。复有二种。一者染污,二不染污。不言有善。不可非善善心相应。性相违故。又善心品、必与无痴善根相应。痴即无明。不可一心,痴无痴并。如贪无贪、瞋无瞋等,不相应故。不可法执不与痴俱。若无无明;无倒执故。如执有我,定无明俱;此亦应尔。又诸善心,性无迷执。皆信等俱,顺无我解,与二空观为前方便。不可法执导法空观。我执未曾见此事故。是故有漏无漏善心,决定不与二执无明爱等相应。违教理故。一切异熟无记心品,亦无法执及无明等。分别力劣,不能执故,若有倒执、成法我见,有无明等;阿赖耶识、不应唯与五法相应。见无明等、慧等摄故。又若此识有法执者;无所熏故。应念念失,不须对治。则成大过。烦恼障中,无此事故。又法空观初现前时,此识应断。障治相违,不俱行故。若尔;所余有漏种子、应无所依。所修功德,应无熏习。无所熏故。不可说言熏习镜智相应净识。非无记故。犹未得故。阿赖耶识、既无法执;余转识中异熟果者、亦应如是。性类同故。于五识中,亦无法执。无有猛利分别用故。不推求故。摄大乘说:能遍计心,唯是意识。故知五识、不缘遍计所执自性。如无分别无推求见,不能计我,故亦不能计度诸法。然由意识、计我计法,起爱恚等;引五识中非见所摄爱恚等起。虽无有见;而有爱恚无明等法,二障所摄。是故二执分别推求、唯在第六第七意识。若爱恚等、非见所摄,不推求者;亦在五识,诸我执等,烦恼障体,唯在不善有覆无记二心中有。若法执等所知障体,亦在无覆无记心中。二乘无学,亦现行故。无学位中,无有不善有覆无记。此就二乘,名为无覆。若望菩萨,是染污故;亦名有覆。故所知障,亦名无覆,亦名有覆。一体二名,所望别故。烦恼障中,有所知障。是所依故。必执有法而计我故。体虽无二;而用有别。如一识体,取境用多。由此熏生一种子体,亦有多用。起时虽俱;而渐次断。圣道势力,有分齐故。若所知障,就二乘说,无覆无记;四无记中,何无记摄?异熟生摄。以从异熟识生起故。若尔;何者非异熟生?如增上缘;余所不摄,皆此摄故。威仪等心,不坚执故;非普遍故;无二障体。若善无覆无记心中,无法执者;云何不能了达法空?亦无我执;云何不能了达生空。此既由与第七识中我执俱故,不达生空,亦应由与第七识中法执俱故,不达法空。既似相分见分而起;云何不名法执所摄?诸佛菩萨无漏智等,亦有二分;云何非执。是故缘生相分见分,依他起摄。若于此上妄计心外或定性有,方名为执。故所知障、在第七者,遍与六识三性心俱;非相应品。
上篇:法与法空俱离有无二种分别戏论 | 下篇:依 |
梵名 Prakaranāryavācā-?āstra。凡二十卷。又称总苞众义论、广苞众义论、显扬论。印度无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
烦恼障相
于三摩地进时颠倒
檀林
唯识三十颂(Vijnaptimatratasiddhi-trimsai-kakarika-sastra)
性遮
瑜伽了义之教
第七识
三平等戒
须扇多佛
金刚利菩萨
三定聚
【大藏经】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大藏经】【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大藏经】佛说十善业道经

劝父母念佛书

阿弥陀佛是在自心之内,还是在自心之外
修行是否进步的五个参考标准

持戒跟智慧是缺一不可的

临终之日千万不要做的事情

观自在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是同一个菩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