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亦名:但三衣十利 行事钞·头陀行仪篇:“论云,但有三衣,更不畜余衣,有十利。一、于三衣外,无求受疲苦;二、无...梵名 Avalokite?vara-guna-kāranda-vyūha,西藏名 Za-ma-tog-bkod-pa。凡四卷。又称庄严宝王经。宋代天息灾译。今...亦名:八轻法 资持记释云:“宝梁中,八轻者,由无渐耻,慢易有德,即因心也;下列八法,并来报也,或可六七通于现...全称有漏无染劣慧。指尘沙惑之体。盖此惑之体为不染污无知,故为有漏;非润生之烦恼,故为无染;于化他法不能堪任,...【无有怯弱】 p1065 瑜伽二十八卷六页云:云何无有怯弱?谓于后时应知、应见、应证得中,未知、未见、未证得故;发...(杂名)通达四方四维之道路也。法华经譬喻品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日本佛教用语。略称自佛愿三重。乃净土宗西山派深草流于判释观无量寿经一部之大纲时所用之名目。系将净土往生之行业...(术语)真言宗之事相行法,有此二途。运心者,假令身向任何一方,而我谓前方为东方也。随方者,随于东西南北之四方...【无贪】 p1041 显扬一卷五页云:无贪者;谓于有有具,厌离无执,不藏不爱,无着为体。能断贪障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梵语 ātyantika。意译毕竟。为无性有情之一。义为毕竟无成佛之性,乃一阐提之异名。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大四...(术语)戒律之轨躅也。寄归传一曰:初转法轮则由五人受化,次谈戒躅则千生伏首。...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是故,我们应以先学先觉。就是老而能学,也...(一) 什么是佛教 问: 创造佛教的人是谁? 答: 这个人说起来谁都知道。他是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名叫悉...
佛教认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贪瞋痴是人类迷惑不悟的根源,是造成一切恶果的罪魁祸首。人们对物质世界...
关于这个《大佛顶首楞严经》,这部经典的内容,正好可能也有在公众号上,做这样的一个视频上的接触,未必有时间去一...
空观智慧的修行就是你的心经常去想一件事情,就是你本来什么都没有,你要经常去想这道理。我们不要太注重这个人生的...阿那律尊者在过去生中为长者子,正值燃灯佛住世,听闻燃灯佛说六神通之天眼通,心生欢喜,于是发一念心,希望将来能...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临终何能清白。朱荣鑫事,若非虚说,决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
法毗奈耶及大师教差别
【法相辞典】
【法毗奈耶及大师教差别】 p0766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一卷十四页云:如契经说:此是法,此是毗奈耶,此是大师教。问:此三、何差别?答:法、谓八支圣道。毗奈耶、谓贪瞋痴灭。大师教、谓佛语。有说:法、谓阿毗达磨藏。毗奈耶、谓毗奈耶藏。大师教、谓素怛缆藏。是谓此三差别。
上篇:法性法住法定法如性 | 下篇:法身略由三处应知依止 |
(譬喻)以譬烦恼之厚重也。止观一曰:月隐重山,举扇类之。风息太虚,动树训之。同辅行曰:真常性月,隐烦恼山。烦...
头陀但三衣十利
大乘庄严宝王经
破戒比丘受持戒者礼拜得八轻法
劣慧
无有怯弱
八交道
自力佛力愿力
运心随方
无贪
阿颠底迦
戒躅
【大藏经】唯识二十论
【大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大藏经】佛说阿弥陀经

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富贵
【推荐】觉海慈航

贪瞋痴是一切恶果的罪魁祸首

楞严经讲什么

空观是空掉妄想,不是空掉外境
去除心中的黑暗
印光大师:往生助念利益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