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十七卷十页云:如前所言,果有五种;此中何业有几果耶?颂曰:断道有漏业,具足有五果。无漏业、有四。谓唯除异熟。余有漏善恶、亦四,除离系。余无漏,无记、三、除前所除。论曰:道能证断,及能断惑,得断道名。即无间道。此道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有漏道业,具有五果。异熟果者,谓自地中断道所招可爱异熟。等流果者,谓自地中后等若增诸相似法。离系果者,谓此道力断惑所证择灭无为。士用果者,谓道所牵俱有解脱所修及断。增上果者,谓离自性,余有为法。唯除前生。即断道中无漏道业,唯有四果。谓除异熟。余有漏善及不善业,亦有四果。谓除离系。异前断道,故说为余。次后余言,例此应释。谓余无漏,及无记业,唯有三果。除前所除。谓除前所除异熟,及离系。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梵语 deva-pura 之意译。音译作泥缚补罗。指天人所住之宫殿。或指帝释天之宫殿。[圆觉经、善生子经] p1354...1、指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因此三者都是阐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 2、指布施时,应观受者、施者和所施物之...梵语 vihijsā。为心所之一。指欲损害他人之心,属有部小烦恼地法之一,法相宗随烦恼之一。与此相反之心,称为不害...【旃陀罗】 此云屠者,正言旃荼(音途)罗。此云严炽,谓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为幖(音标)帜(尺志切。通...【四摄】 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四摄法又作四摄事、四事摄法,简称四摄...【堕法处色不摄在十色处中】 p1339 大毗婆沙论七十五卷十五页云:问:堕法处色,何不摄在十色处中?答:若色,可以...(名数)谓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术语)第七识之异名。以七识为迷染之根本,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烦恼俱起,缘八识之见分而生我执故也。...(菩萨)菩萨名。与月光共为药师如来之二胁士。玄奘译药师经曰: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人名)道场运庵普岩之法嗣。名智愚,号虚堂。建长寺之绍明,其法嗣也。...为越南早期佛教禅宗派别之一。又称雪窦明觉派。传系雪窦重显(980~1052)之门人草堂,将我国云门宗雪窦重显系统之...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国猕猴林中青莲池精舍。与大比丘...(印光大师校印本)...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
社会上有人说:披起袈裟事更多。事多不是指是非多,是指出家的僧人披上袈裟任务很多,而且非常重要。出家人是要荷担...
文殊菩萨为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又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在华严法会上的二大肋侍,助佛弘化。 文殊师利,或称...
《阿弥陀经》要求学人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 《无量寿经》要求学人一昼夜或十昼夜一向专念。 彻悟禅师说:念佛若能...
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1 打扫心灵 很多人都喜欢房子清扫过后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样,理完发的感觉也十分美好,因为多余的东西去除了。 儿童...问: 是否我们平日念佛一定要念到三昧方有往生把握? 宏海法师答: 这个问题我这样来说,就是如果真的念到念佛三昧...
持志久远。 这也是针对我们有些修行人:开始发心大,中途可能就会懈怠一曝十寒。修行一定要发长远心,所以觉明妙行...
有漏无漏等业各得几果
【法相辞典】
【有漏无漏等业各得几果】 p0562
上篇: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 | 下篇:有情数事为所依处羯磨 |
亦名:贮绵褥戒缘起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六群作兜罗贮蓐,居士讥以杀生无有慈心。比丘举过,佛诃制...
天宫
三空
害
旃陀罗
四摄
堕法处色不摄在十色处中
二十二品
染污意
日光
径山虚堂智愚禅师
草堂禅派
【大藏经】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大藏经】【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大藏经】佛说十善业道经

三滥不禁,佛法不兴

文殊菩萨与净土法门的因缘

念佛为何要求「一心不乱」

三界本无一法,皆是真心起妄

吾人所居之世界,具足无量诸苦
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心情
念到念佛三昧方有往生把握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