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六十八卷二页云:问:何因缘故,正语、正业、正命、说为戒蕴?答:二因缘故。一、依正受用法故。二、依正受用财故。谓正语、正业、戒为根本,戒为所依,方能受用一切正法。是故说名依受用法。由正命故;不依矫诈等起邪命法,求衣服等。此为根本,此为依处,正受用财。是故说名依受用财。又于是处,世尊说为增上清净意现行性。此中依止贪等,起犯戒思:依止矫诈等,起邪追求衣服等思。若离此事;应知是名增上清净意现行性。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术语)临济四喝之一。临济录曰: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编鹈羽以探水中,待鱼集一处而网之,是云探竿,以草浮水中...(名数)诸食物依五事而清净,适于比丘之食,谓之净食。净者离过之义,如净命,净肉。一、火净,谓食物之宜烧煮者,...行事钞·二衣总别篇:“善见云,若施人、贼夺、若失、罢道、作沙弥、若舍、若离宿,并名失。穿失如上。四分中,若失...【死想】 p0618 集异门论十三卷十二页云:死想云何?答:于自身命、极善作意,思惟无常;诸想、等想、现前而想...(故事)贤劫千佛之前因也。杂宝藏经曰:佛告诸比丘,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波罗奈国中有山,名曰仙山。有梵志在彼山住...凡十卷。隋代天台智顗述,法慎记,其后灌顶再加编整。略称禅波罗蜜。又作渐次止观、次第禅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言应时者。谓八支圣道。名为应时。所以者何。由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即入苦集灭道现观。故名应时。 若...【二十二根四静虑四无色分别】 p0048 瑜伽五十七卷八页云:问:初静虑地。几根可得?答:十八。第二静虑地,亦...【非余所引】 p0715 瑜伽八十三卷十四页云:非余所引者:谓于大师所有圣教,不为一切外道异论所引夺故。...(术语)谓密教之经典,以行灌顶之式传授其奥义故也。稽古略三曰:于灌顶部,诵出一品,名楞严经。...(公案)会元十五云门章曰: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顾视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门拈云:...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重,动有劫数受诸苦恼,唯佛良医能为制药。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今天所要和诸位谈的,共有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 一、惜福 惜是...
为什么我们天天来念佛,模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果一定有因。现在来练习,通过学...
佛来到这个世间的一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是法性真如海。这个法性真如海无有边际,五乘...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
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处有四个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是段食, 段就是分段的饮食...【又于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一劝贫者施。 经济不宽裕,捉襟见肘,往往贫者难施。但是越贫越要施,因财富从施舍中来。因贫穷故,才要广种福田,...乐和苦是相对的两面。乐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狱。人人都想追求上天堂,谁愿意走入地狱?可见喜欢乐的,不喜欢...
正语正业正命为戒蕴
【法相辞典】
【正语正业正命为戒蕴】 p0507
上篇:正见正智杂不杂相 | 下篇:正教授有四种自义果得 |
亦名:亡人物盆器作具轻重、亡僧物盆器作具轻重、亡五众物盆器作具轻重、盆器作具轻重 子题:五种作器、作器、铁作...
探竿影草
五种净食
三衣遇缘失受
死想
莲叶千子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应时
二十二根四静虑四无色分别
非余所引
灌顶部
世尊初生
【大藏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藏经】思惟略要法
【大藏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弘一大师:青年佛徒应该注意四项事情

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

大悲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
做人三十六字

【推荐】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业力的显现
《南无宝胜如来》圣号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