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二十三卷十四页云:若先已离欲界九品,或先已断初定一品,乃至具离无所有处;至此位中,名第三果向。趣第三果故。第三果者,谓不还果。又云: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先断三四七八品惑,入见谛者,后得果时,乃至未修后胜果道,仍不名曰家家一间。未成治彼无漏根故。若断第九;成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此惑名曰五下结断。虽必先断或二或三;然于此时总集断故。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总愿别愿者: 一、总愿 四弘誓是总愿。 二、别愿 如药师之十二愿。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普贤之十愿。弥...凡八卷。唐代道宣撰。略称四分律羯磨疏、四分律业疏、业疏。收于卍续藏第六十四册。本疏乃作者广释其自着之四分律删...所谓谛,乃真实不虚之理;圣谛即指圣者所知一切寂静之境界,系佛教之根本大义,故又称第一义、真谛;乃属出离世间法...【二十随烦恼皆通俱生分别】 p0047 成唯识论六卷二十一页云:二十皆通俱生分别。随二烦恼,势力起故。...(杂语)即俗所谓求签也。幸蜀记曰:王衍祷张恶子庙,抽签得逆天者殃四字。剑南诗自注曰:予出蜀日,遣僧乞签于射洪...【四双八辈】 即声闻乘的四向四果。声闻依其修行之浅深,而分四阶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亦名:尼师坛增量 子题:益缕际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僧祇云,更增者,二重三重,对头却刺;互减互过,皆波逸提。...羯吒布怛那,梵语 kata-pūtana。又作迦吒富单那鬼、迦吒布单那鬼。意译作奇臭鬼、极丑鬼。古印度认为刹帝利种若有...【安立甚深】 p0626 世亲释十卷三页云:无异亦无量者:显安立甚深。诸佛法身,无差别故;说名无异。无量依止现...梵名 Vadi?asura。又作婆梨阿修罗。为阿修罗王之一。据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三所载,佛陀往昔为菩萨时,某次入王舍城内...(术语)对青等之五正色而有绿等之五种中间色,又五间色之外有青,黑,木兰三种之坏色,亦称间色。是为袈裟之常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真未?答曰:未得;不还未也。问曰:和上道高名远,何以不至乎?...(印光大师校印本)...
实则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皆是...聪明的一休是很招人喜欢的,喜欢他的中国人可能有好几代了。一休和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生于l394年,是后小松天皇...
很多人刚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都是带着一种有求的心态。就好像觉得往这个功德箱里塞些钱或者我给菩萨烧了一大把香,...
明朝时有一个小沙弥,住在普陀山的寺庙里。 有一天,小沙弥心血来潮,想到郊外走走。他远眺普陀山最高峰,心想普陀...
其实它这个地方所要讲的观念,就是这一句话,就是本此无住而建立世界众生的颠倒。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譬喻好了。本此...
一、惭愧的意义 惭愧,是惭与愧的并称,即对已犯的错误生起羞耻或内疚之心。《俱舍论》云: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羞耻...无著文喜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他七岁出家,参访善知识,在朝拜五台山时得到文殊菩萨示现,为其指点迷津。文喜禅师前...经常会有人问我对某人或某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并要给出个评论,这真是让我哭笑不得。我一天忙得晕头转向,有的时候是...
不还果向及不还果
【法相辞典】
【不还果向及不还果】 p0342
上篇:不可思议诸佛如来 | 下篇: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
(杂名)从手出财宝,名宝手。维摩经佛道品曰: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总愿别愿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
圣谛
二十随烦恼皆通俱生分别
抽韱
四双八辈
坐具增量
羯吒布怛那鬼
安立甚深
婆利阿修罗
间色
【大藏经】佛说百佛名经
【大藏经】杂譬喻经
【大藏经】【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三界本无一法,皆是真心起妄
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

不要再「傻傻」地求了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本此无住」而建立了世界和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