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七十二卷十一页云:问:如是五事,几谛所摄?几非谛所摄?答:谛有二种。一、安立谛。二、非安立谛。安立谛者:谓四圣谛。非安立谛者:谓真如。此中三、是安立谛所摄。相、亦摄亦不摄。真如、唯非安立谛所摄。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名数)一解脱戒,自戒师以如法之作法而受戒,于身中发得戒体,解脱身口之恶业者,就此而生沙弥比丘等之差。二定共...复次有四种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意趣应随决了,何等为四?谓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众生...(动物)译曰虬。见大威德陀罗尼经七。梵Śiśumara,恒河之鳄鱼也。...柬埔寨宗教艺术遗迹的总称。共400余处,尤以大吴哥王城、吴哥寺、巴壤寺和班迭斯雷寺最为著名。始建于真腊帝国全盛...指仅为依学经论学问之宗派,而非讲求信心修行之宗派。如俱舍宗、成实宗即是。 p3059...(植物)Niṁba,又作任婆,赁婆。树名。玄应音义二曰:纴婆,古文任同。如林如深二切,树名也。叶若可煮为饮,治头...【三种粗重】 p0177 瑜伽七十三卷八页云:其最后乘,要经三种无数大劫,方可证得。依断三种麁重别故。何等名为三种...(术语)汉魏以后,翻译为盛,伪似之经论,杂然而出。不可不辨。道安之疑经录序曰: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凡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译。略称佛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属密教之随求咒法,主要阐释大随求陀罗尼之“心中心...亦名:盗戒人重余轻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一、通明余趣)良由人趣善因所招,生处报胜。知解者多。于此财物,恋...【梦中独头意识】 四种意识之一,为梦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往生论...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五百大德声闻:舍利弗、大目揵...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但末代弘经,允属四依...很久以前,有五百只狐狸及狮群同时住在雪山中,狐狸经常群聚一起,偷偷地跟在狮王后面,伺狮王猎杀牛、马、鹿等鸟兽...
痛苦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生有生苦,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痛,孩子苦;老有老苦,昨日还朝气蓬勃,转眼...
一、存心 即普通一般人所谓存心好坏的存心。明显的说,就是各人的精神重心力,注意在什么地方。依佛理来讲,凡人以...
等者,略举余经。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所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是《般若》义。《佛...
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心性而修行,整个修行还是在庄严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我们把这次...
我曾见过一场异常悲壮的死亡,正是那次死亡深深的震撼了我,我从此不愿再伤害哪怕再微小的生命 那是在一次围猎班羚...害人的感性就是有心欺骗他人,蓄意使人上当,或者自己的性格不稳。性格不稳的人,经常会发脾气,而发了脾气之后又常...
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
五事谛摄非谛摄分别
【法相辞典】
【五事谛摄非谛摄分别】 p0288
上篇:五事与四如实智相摄 | 下篇:五事有诤无诤等分别 |
即十二因缘。说众生涉历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参阅“十二因缘”337) p189...
四戒
四种意趣
叔叔摩罗
吴哥古迹(Angkor Vat)
依学宗
纴婆
三种粗重
伪经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大盗戒人重余轻
梦中独头意识
【大藏经】【注音版】往生论
【大藏经】禅秘要法经
【大藏经】肇论
狐狸报恩

该如何面对和消除人生中的种种苦难

存心与择法

《阿弥陀经》与《文殊》《般若经》的会通

我们怎样远离凡夫的妄想

我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戮
圣严法师《不要以感性来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