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四十二卷十页云:乞行处苦者:当知此苦,略有七种。一者、自誓毁形。剃须发等,弃舍世俗诸相好故。二者、自誓毁色。受持改变坏色衣故。三者、进止云为,皆不纵任。游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四者、依他活命。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五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不受用故。六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离非梵行淫欲法故。七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伎等故;及离与己亲友同龄笑戏欢娱携从等故。如是等类,因乞求行所有艰辛所生众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乞行处苦。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全一卷。又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续入法界品、华严经入法界品。唐代地婆诃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依华严...梵语 upavāsa-sajvara,巴利语同。音译作邬波婆沙三跋罗。别解脱律仪之一。又作近住拥护。指在家男女所受之八斋戒...(譬喻)佛法甚深,譬如大河也。涅槃经十九曰:甚深法河于今欲涸。大集经五十六曰:法水止不流,法河永枯涸。...谓于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欲为扰恼。已嗔当嗔现嗔。乐为过患。极为过患。意极愤恚。于诸有情。各相违戾。欲为...幻想靠特定主观行动影响或支配客观事物之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出现之前,为现今所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型态之一。已具...三藏法数云: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密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术语)灭尽定四名之一。大乘义章九曰:无心定者,偏对心王以彰其名,心识尽谢,故曰无心。离于有心分别散动,名无...【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别般涅槃】 p0231 瑜伽二十一卷二十页云:问:已得趣入补特伽罗,为有定量,一切时等得般涅槃?...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着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由发心不纯。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十五载,十种发...指虚空界之色。空界,梵语 ākā?a-dhātu。据俱舍论卷一载,虚空之外,别有空界,为眼可见,如诸门窗及口鼻等内外...全一卷。唐代华严宗初祖杜顺撰。又称华严教分记、五教分记、五教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详叙华严五教观门之...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佛说疗痔病经...一个月色朦胧的深夜,在一个靠海的山洞里,一个老和尚正在盘膝打坐。他突然听到了几声哭泣,声音好像来自山脚下的海...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 专修是什么? 就是临命终的人,或者说年纪大...
持戒跟布施有什么差别?两个都是修习善法。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布施本身他心中是没有愿望的,他可以说是随心所至。...1.素食少病又健康 我们佛家吃饭,完全都是素食;这在三千年前,释迦佛就这样提倡了。现代人毕竟比 以前的人更聪明,...
疏文 举名者,佛有无量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
末句结归,言如是不可思议者,当是何物?惟自性乃尔。言性有二:兼无情分中,谓之法性;独有情分中,谓之佛性。今云...在佛教《贤愚经》第三卷中的《微妙比丘尼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些妇女出家后,深感过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六卷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在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
乞行处苦
【法相辞典】
【乞行处苦】 p0227
上篇:久违灭因 | 下篇:乞食有二 |
(流派)Caityaś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旧云支提山部,新云制多山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近住律仪
法河
嗔
准宗教现象
八胜处
无心定
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别般涅槃
十种发心
空界色
华严五教止观
【大藏经】阿弥陀经要解
【大藏经】佛说八大人觉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修念佛法门有两种

持戒的功德为何超过布施
【推荐】妙莲老和尚《吃素增福寿》

信此六字洪名,乃一切佛法行门之总持陀罗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