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释八卷十九页云:今当显此三智差别。如哑求受义,如哑正受义,如非哑受义;三智譬如是。如愚求受义,如愚正受义,如非愚受义;三智譬如是。如五求受义,如五正受义,如末那受义;三智譬如是。如未解于论,求论受法义;次第譬三智。应知加行等。此中三智,如其譬喻,应知差别。譬如哑人,求受境义,不能言说;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应知亦尔。譬如哑人,正受境义,寂无言说;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如非哑人,受境义已;如其所受,而起言说;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此中意取能作文字,名为言说。如愚颂中、无所了别,说名为愚。如前哑喻,应正安立三智差别。如五颂中,五、谓眼等五无分别。应知此中求受,正受,俱无分别。加行、根本、于真如义,差别亦尔。如意受义,亦能分别;如是后得,亦能受义,亦能分别。如是三智,如前哑喻安立差别。于论颂中,如未解论,于论求解。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应知亦尔。如温习论,但受于法,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此中法者,意取文字。如解论者,于法于义,皆能领受。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应知亦尔。次第之言,显示三智,似于法义,领受差别。无性释八卷十六页云:为显三智行相差别,说如是喻。如痖求受义者:譬如痖人,求受境界,而未能受,亦不能说;如是加行无分别智,求证真如,而未能证,寂无言说,当知亦尔。如痖正受义者:譬如痖人,正受境界,无所言说;如是根本无分别智,正证真如,离诸戏论,当知亦尔。如非痖受义者:如不痖人,受诸境界,亦起言说;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反照真如,现证境界,能起言教,当知亦尔。由此道理,释如愚颂。如五求受义者:譬如五识,求受境界。虽有所求;而无分别。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当知亦尔。如五正受义者:譬如五识,正受境界,离诸分别;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当知亦尔。如末那受义者:譬如意识,能受境界,亦能分别;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当知亦尔。如未解于论求论受法义者:如未解论,求诵于论,而未能诵;如是加行无分别智,当知亦尔。如温习论,领受文字;如是根本无分别智,当知亦尔。如已听习,通达法义;如是后得无分别智,当知亦尔。由如是等众多譬喻,如数次第,喻加行等三智差别。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识蕴异相差别】 p1436 瑜伽五十四卷四页云:云何异相差别?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等。如经广说。乃至...(人名)明僧隆琦,字隐元,赴日本,为日本黄檗宗之开祖。...指火珠。颇梨分为火珠、水珠二种,日宫殿即由火珠所成。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右第八手执此珠,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596-667)唐朝高僧,俗姓钱,因久居终南山以盛宏律宗,故律宗又名南山律宗。师持律精严,感得天人天天来给他送饭...(天名)女神之名。生经二曰:雪山南胁有大女神,名设陀邻迦醯。注曰:晋云摄声。...全称元史释老传。明代宋濂等撰。载于元史卷二○二。记述元代佛教、道教之情况。前半部记载皇室崇信喇嘛教,以及历朝...明末僧人。字蕅益,自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幼崇儒学,反对释老之教,曾著《辟佛论》数十篇。17岁读祩宏...清初临济宗僧。号不磷。生卒年、籍贯均不详。为云南府(云南昆明)嵩山野竹福慧之法嗣。康熙六年(1667),住于弥勒...(流派)立识心四分之宗。唯识之正义也。...【意及意识差别】 p1209 成唯识论四卷八页云: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卽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譬喻)三界无实。譬如空华。楞严经六曰:三界若空花。...普门品(日诵式版本)...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偷盗的情况,严重的话来生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从三恶道出来会产生两种余报: 第一个,贫穷。就是你很努力地...
首楞严经,意思就是说此经所讲的道理,就是究竟坚固。所谓究竟者,就是不同我们一般心,今天假如得一点好处了,自己...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一天,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在王舍城乞食时,遇到五百名饿鬼。饿鬼们见到目连尊者,都非常欢喜,纷纷请求目...释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历传教,一日于林中树下静坐,头上光环,巍巍无量,如日月之光,辉映四方。 村中有一贫穷少女...
念这个佛号的时候,怎么念得功夫上路、得力?这里教一种方法,一定要使你念出的声音,跟你的心相依,要声缘于心,心...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经常听孔子讲孝,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孝子。 有一天,他随父亲到地里耕种,一不小心把一棵...
(一)事先要有安排 每天应做的事,应有事先的计划,否则随便地做,会犯下严重的错误。 (1)只愿处理眼前问题,而...
三种无分别智差别
【法相辞典】
【三种无分别智差别】 p0214
上篇:三种律仪所从得异 | 下篇:三种无性非性全无 |
谓今生之修行虽无法获得解脱,然亦可作为他日得果之机缘。摩诃止观卷六下即有(大四六·八○上):“和光同尘,结缘...
识蕴异相差别
隐元
日精摩尼
道宣
设陀邻迦醯
释老传
智旭(1599~1655)
宗坚
四分家
意及意识差别
三界空花
【大藏经】【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藏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努力工作为何就是赚不到钱

究竟坚固的「首楞严」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目连尊者度化五百饿鬼
勿以贫贱而轻视小的施舍

念佛要「声缘于心,心缘于声」

孝亦有道,方为孝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