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五卷一页云:一切取断遍知论者: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断遍知论。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为华严教义之缘起观。属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内容。又作法界无尽缘起、十十无尽缘起、十玄缘起、无尽缘起、一乘缘...华严宗十玄门之一。华严宗以十玄门表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此诸法相即自在门乃就“体”而言。可分为同体之...【痴火】 p1440 集异门论五卷三页云:痴火云何?答:谓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广说乃至痴类痴生,很类...贪欲的心取著五尘的境界,为四取之一。...(术语)四障之一。诸众生由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而障蔽正道也,新译仁王经上曰:实智平等,永断惑障。...(人名)贫人之名。供养一燋木于佛,受当来成辟支佛之记别。见百缘经三。【又】婆提比丘之名。【又】(地名)又作伐...(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四辈弟子之法非法。...【随身念】 p1366 瑜伽六十二卷九页云:又随逐身转故,彼所摄受故;名随身念。...(真言)陀罗尼之名。译曰解众生缠缚。...【四种非菩萨仪恶意现行】 p0467 瑜伽七十九卷十一页云:复次菩萨有四种非菩萨仪恶意现行。一者、于大师所,生不信...子题:木叉八戒、终身戒、日夜戒、中间人、净行优婆塞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多论云:‘受八戒人,在七众中,何众...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问: 念佛有哪些规矩,有什么注意事项? 答: 念佛本是净土宗的一种修持方法,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其实真正的...
念佛禅与佛七最大的不同,在于无相或是有相。佛七,要求感应、要回向愿生西方净土,可以观像念佛,也可以观想念佛,...
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面,清朝的纪晓岚记载了一个公案。他认识的一个人,给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书生文才很好...
赵州和尚,法号从谂,他生活在公元778年到公元897年,中国的中晚唐时期,活了一百二十岁。由于赵州和尚年龄大,在禅...什么是「二边」?好、坏是二边;你、我是二边;众生与佛陀、烦恼与菩提也是二边;以及《六祖坛经》里所举的三十六对...佛陀在王舍城弘化时,阿阇世王非常恭敬提婆达多,除了为他建筑富丽堂皇的精舍、听信他的谗言外,每天还会供养很多美...
佛教讲,人是有情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都叫做有情。关于有情的层次,有四点看法: 娑婆因有情渐成...世间万物万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甘苦、冷热,所谓万法唯心造,差别对错都是自我分别所呈现的。同样,面对外境应...
一切取断遍知论
【法相辞典】
【一切取断遍知论】 p0011
上篇:一切色略有四种 | 下篇:一切种子有九种 |
(术语)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观苦谛之境,而起四种之观解。即苦谛为三界迷妄之果报,而一切世间之法也。此世间之法...
法界缘起
诸法相即自在门
痴火
欲取
惑障
跋提
四辈经
随身念
阎摩兜
四种非菩萨仪恶意现行
八戒人在七众中之定位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佛遗教经
念佛有哪些规矩和注意事项

念佛禅与佛七的不同

偷懒实际是损了自己的福报

赵州禅的两个特色
圣严法师: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贪利养的提婆达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