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四十三卷十五页云:云何菩萨一切种利行?当知此行,六种、七种,总十三种。云何六种?谓诸菩萨,若诸有情,应摄受者;正摄受之。若诸有情,应调伏者,正调伏之。若诸有情,憎背圣教;除其恚恼。若诸有情,处中住者,令入圣教。若诸有情,已入圣教;正于三乘,令其成熟。若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脱。云何七种?谓诸菩萨,安处一分所化有情,于善资粮,守护长养。所谓或依下乘出离;或复依于大乘出离。如令所化于善资粮守护长养,如是或于远离,或于心一境性,或于清净诸障,或于修习作意,正安处之。若有声闻独觉种姓,即于声闻独觉乘中,而正安处。若有如来种姓有情,即于无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处。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为“逆境”之对称。指随顺己意之情境,即感乐之境界。反之,与自己身心相违悖,以致引起痛苦不快或瞋恚之环境,则称...(杂语)华严经有三译。一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一名六十华严,或名晋经,或名旧经。智俨造五卷之疏,名曰搜玄...梵语 mānava,或 mānavaka,巴利语同。音译作摩纳婆、摩纳缚迦。又作少年、仁童子、净持。为童子之总称,或特指婆...【十想行相】 p0110 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十六卷五页云:行相者:无常想,作无常行相。无常苦想,作苦行相。苦无我想,...(名数)诸家释法华经无不大判之以本地门垂迹门之二门,一经二十八品中,前十四品为迹门之序正流通,后十四品为本门...(术语)Klayavijāna,阿赖耶识之略。...(名数)一、证境,诸佛所证之境界,即真如法性之理也。二、化境,诸佛所化之境界,即十方国土也。...(人名)Śrllabdha,译曰胜受。经部论师之名也。西域记五曰:室利逻多唐言胜受,于是制造经部毗婆沙论。...依秘密真言而为宗,故名真言宗。又真言属秘密藏,为如来三密中之语密,故又称为密宗。...【五净居天生处】 p0279 显扬二卷九页云:若杂修下品世间及无漏第四静虑者;受无烦净宫天生果。若杂修中品者;受无...梵语 nirava?esa。为“有余”之对称。达到完全穷尽,一无残余之谓。乃无余依之略称。依,即依止之意,又作依身,意...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观经玄义分卷第一 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 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 生死甚难厌, 佛法复难欣, 共发金刚...(印光大师校印本)...
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他以深广的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所以他虽然离开了人间二千多年,我们仍在热烈的纪念他;佛陀...某法师有一天由某一处所,正要开门出来,不料,迎面撞进一位彪形大汉,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碰的一声,刚巧撞在法...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今天我们先讲一点玄妙的,难以置信的。 在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孙翰的人,这是有记载的。他死了以...
【疏文】 上言灵明湛寂之体,本无清浊向背,毕竟平等,惟是一心。今谓约生灭门,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
这里所要诠释的观念,就是《楞严经》一再强调的一个观念: 不为物转,则能转物,即同如来。就这一句话! 我们这个明...
作为一名儿科中医师,每天接诊众多患儿,其中发病根源十之八九都是积食。 现在由于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而每个家庭都...
命终之时,若想带着自己所积蓄的钱财、宝物至后世去享用,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畏惧来世贫穷、困苦,应该怎么办呢?...
一切种利行
【法相辞典】
【一切种利行】 p0008
上篇:一切种静虑 | 下篇:一切种爱语 |
(菩萨)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今案之,从释尊入灭至慈尊出世隔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观经散善义...
顺境
华严经三译
儒童
十想行相
本迹二门
赖耶识
二种佛境
室利逻多
真言宗
五净居天生处
无余
【大藏经】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大藏经】观无量寿佛经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陀的慈悲观
生气有用吗

清初高僧截流大师

转五浊而成清泰
用功的入门方法

「不动念头」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

培养孩子惜福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