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翻译名义集 > 正文
密宗所依之五部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瑜只经等加要略念诵经或菩提场经,便成五部。...魏晋时代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缘会义乃于法兰之弟子于道邃所立。吉藏中观论疏卷二末(大四二·二九中):“第七于道...因明用语。指有法差别和法差别。所谓差别系指言陈与意许不完全一致。差别发生于前陈(主词)者,称有法差别;发生于...(术语)大乘同性经下于四乘各说十地:(一)声闻乘十地:一、受三归地,初受三归戒之位也。二、信地,信根成就之位...(经名)一卷,宋法天译。因外道之问而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之义。...(1121~1206)日本净土宗僧。俗姓纪。曾于醍醐寺学密教,师事法然,入念佛门。宋乾道三年(1167)来我国,次年返日...梵语 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术语)谓不依次第渐修而顿觉菩提之人。华严宗五教中之顿教是也。圆觉经曰: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梵名 Kalandaka-putra,巴利名 Kalandaka-putta。又作羯兰铎迦子。为中印度毗舍离国迦兰陀村迦兰陀长者之子。本名为...(术语)因明之语,宗支(宗因喻三支之随一)中声为先陈,无常为后说。盖先陈者物之自性,后说者是其差别之义也。...须弥,原指古印度宇宙观中,位于一世界中央之须弥山,转喻为极大之意;芥子,原系芥菜之种子,其体积微小,故以之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前后围遶。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缘又可分为四种: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是主缘;次第缘又名等无间缘,是前后两个相连接的主缘之间不容任...问: 带业往生,善人得往生,恶人以前所造的恶业是否可带业往生?如果念佛不见本性,念佛不免生死。 大安法师答: ...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
不学佛的人对佛法存在怎样的误解呢?有一次,一位不信佛的游客问一位师父:你们寺院里搞的是什么玩意儿?因为他没有...
有十种行人,发心修禅不同,多堕在邪僻,不入禅波罗蜜法门,何等为十? 一、为利养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地狱心。 二...
今天我们《莫到老来方修道》,要讲到关于第二个大的部分,叫缘起门。为什么要说有极乐世界,为什么要让我们知道有阿...
念佛首先要有信心、有愿心、还要有三种心。这三种心就是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这个深心就不是浅的心,是你深深...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
钵剌婆剌拏
【翻译名义集】
【钵剌婆剌拏】音义指归云:译为随意。寄归传云:凡夏罢岁终之时,此日应名随意,即是随他于三事之中,任意举发,说罪除愆之义。旧云自恣者,是义翻。然则自恣之言,涉乎善恶,今局善也。故事钞曰:九旬修道,精练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诲示。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云自恣。摩得勒伽论云:何故令自恣?使诸比丘不孤独故。各各忆罪,发露悔过故。以苦言调伏,得清净故。自意喜悦,无罪故也。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论夏初创集,将同期款,九旬立要,齐修出离。若逆相举发,恐成怨诤,递相沿及,废道乱业故。制在夏末者,以三月策修,同住进业,时竟云别,各随方诣。必有恶业,自不独宣,障道深过,义无覆隐,故须请诲,良在兹焉。故律听安居竟,自恣,此是自言恣他举罪,非为自恣为恶。前明时节,谓有闰月者,依闰安居,七月十五日自恣。不依闰者,依摩得伽中,数满九十日自恣。若闰七月者,取前月自恣。非前夏安居者,过闰已,数满九十日自恣。若修道安乐,延日自恣,得至八月十五日。然律中但明十四日,十五日,自恣。及至给施衣中,次第增中,十六日自恣。增三中,三日自恣。四分中云:安居竟自恣,则七月十六日为定。律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自恣,此谓相依问罪,故制异日。及论作法,三日通用。克定一期,十六日定。若有难者,如五百门中,一月自恣。事钞问:十五日自恣已,得出界不?答:不得破夏离衣,由夜分未尽故。问:此界安居,余处自恣,得不?答:僧祗不问结罪。又安居篇云:四月十六日结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名夏竟,至明相出。又四分云:若后安居人,从前安居者自恣,住待日足。事钞问:自恣竟,得说戒不?答:依明了论,先说戒,后自恣。四分云:自恣即是说戒。问:自恣得在未受具戒人前作不?答:律中令至不见不闻处,作羯磨自恣。若不肯避去,僧自至不见闻处作之。问:安居竟,须离本处不?答:安居竟,不去犯罪。毗尼母云:比丘安居已,应移余处。若有缘不得去,不犯。若无缘者,出界一宿,还来不犯。大集经云:我灭度后,无戒比丘,满阎浮提,预出家者,宜警察之。摭华钞云:诸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增辉云:腊,接也;谓新故之交接。
上篇:安居 | 下篇:呗匿 |
即漉水囊(梵 parisrāvana,音译钵里萨罗伐拏)。指用以滤水去虫之布袋。为比丘六物之一,十八物之一。希麟音义卷...
五部秘经
缘会宗
二种差别
四乘十地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重源
菩提心
顿觉
迦兰陀子
后说
须弥入芥子
【大藏经】右绕佛塔功德经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藏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圣严法师《缘的种类》
恶人所造的恶业是否可带业往生
与丈夫合不来的原因和解厄之道

【推荐】不学佛的人对佛法存在怎样的误解呢

有十种行人多堕在邪僻

为了这一大事因缘——往生西方

念佛要具足三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