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翻译名义集 > 正文
(杂语)Vandana,恭敬礼拜也。即礼拜佛及法僧也。毗奈耶杂事一曰:见老婆罗门,即云跪拜。若见苾刍,便云敬礼。同...(一)全一卷。唐代宝思惟译于嗣圣九年至神龙二年(693~706)。又作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喻)三界里的烦恼忧苦非常炽盛,众生住在里面就好像住在火宅里一样。...一,即平等无二之义。谓诸佛所证之法身,如同遍满法界之理体,同一而无差别。旧华严经卷五(大九·四二九中):“唯...(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意为童子名。欲济国之贫穷,入海求宝,闻海底有明珠,欲抒海水而采之。天帝感其精...(菩萨)天竺之鸡头摩寺有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劝请弥陀之形像来,流布于天竺。是为彼土阿弥陀佛画像之始。释门正统...(术语)外来杂乱吾正念者。无论何事凡妨正念者皆是也。往生礼赞曰: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亦名:等佛衣量戒释名、与佛等量作衣戒释名、佛衣等量戒释名 资持记·释释相篇:“戒名,过量三衣戒。四分三衣随身...又作宝相花、宝相华纹。为一种雕刻绘画之装饰花样,佛教亦用之。元史卷八十舆服志仪卫殿下黄麾仗条载:“服绯絁生色...又作兰香梢。旧译作阿梨树枝。兰香花开时,梢头之花子分为七分,以此比喻鬼神碎罪人之头为七分。慧琳音义卷三十五(...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之说,众生心中具有五种散乱。散乱,梵语 viksepa,乃心流荡于所缘境之精神作用。即:(一)自性...(印光大师校印本)...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佛说出家功德经...
(一)未进入佛门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你会心地善良,思想平静,杜绝一切邪念。 (二)经...
参禅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历代有不少祖师大德,都是从这个法门入手来了明大事的。当然,这个法门虽然殊胜,但...
你懂得禅的智慧,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用,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甚至马上就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来。 比如说,在...在世间法当中,如果有人说谁将会成为考试官,那很多想得到功名的、想做官的人就会多方巴结。就好像现在,如果这个教...问: 为什么说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 明贤法师答: 升恩斗怨,老话或说成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是中国人特别有...一个素食者在你心目中,是有怪癖之人,还是聪明之人呢?或者是一位善人,不忍吃弱者的肉! 我的母亲告诉我:在我幼...
【原文】 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①,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缕述了父母犹其是母亲对儿女的情深似海恩重如山。父母对儿女的感情表达方式也是特...
求那跋摩
【翻译名义集】
【求那跋摩】宋云功德铠,罽宾王之少子。洞明九部,博晓四含,深达律品,妙入禅要,诵经百余万言。罽宾王薨,众请绍位,恐为戒障,遂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形仪感物,见者发心。宋文元嘉,达于建业,帝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迫以身徇于物,不获从志,法师何以教之?对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兆民为子,出一嘉言,士女咸悦;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固当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大悦曰:法师所言,真谓开悟人心,明达物理,谈尽于人天之际矣。事钞云:宋元嘉七年,至杨州,译善戒等经。为比丘尼受具初缘。又后有师子国尼八人来至,云:宋地未经有尼,何得二众受戒?摩云: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罪,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受戒方便耳。至于得戒,在大僧羯磨时生也,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从微至着。若欲增明,甚相随喜。且令西尼学语,更往中国请尼,令足十数。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云众铠,解律杂心。自涉流沙,至杨州。初求那许尼重受,未备而终。俄而师子国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数,便请众铠为师于坛上,为尼重受。
上篇:智严 | 下篇:宝云 |
(名数)一摩诃般若,二金刚般若,三天王问般若,四光赞般若,五仁王般若。仁王经上曰: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前已为我...
敬礼
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三界火宅
一法身
大意经
五通菩萨
杂缘
过量三衣戒释名
宝相华
兰香梢
五种散乱
【大藏经】【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经常念佛的十大好处

打坐时面对业病的干扰,该怎么办呢

一美元的智慧
想当官还是要靠积德
大乘佛法为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
医学博士为什么要素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