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得...(书名)有二本:一为成唯识论,梵名Vijānamātrasiddhi-śāstra之异名。一为唯识二十论之略名。唯识二十论,有三...【依他起性所缘】 p0771 瑜伽七十三卷十三页云:问:依他起自性、缘何应知?答:缘遍计所执自性执,应知。...又作七处隆满相、七处满足相。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谓佛两足下、两手及两肩、颈项等七处,皆平满端正,柔软微妙。此系...(术语)证实慧实相,谓之实相慧。维摩经净影疏三曰:真慧证实,名实相慧。...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 ...(传说)阿难将入灭,去摩竭陀国,趣吠舍厘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竭陀王闻之。慕其德,严兵追请之,吠舍厘王亦...指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因其土凡夫与佛菩萨共同居住。...【爱为取缘】 p1201 大毗婆沙论四十八卷七页云:问:爱卽摄在欲取等中;何故乃说爱为取缘?答:卽贪随眠、初起名爱...亦名:知事人 行宗记·九十单提法:“摩摩帝,梵语,即知事人。”(戒疏记卷一三·六○·九)...(故事)佛成道后三七日间,观树经行,思惟如何说妙法化度众生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
佛陀在《贤愚经》中讲道: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
大乘佛法的底限:你可以有烦恼,你可以有罪业,但是你不能起颠倒。这是整个净土宗的底限,这是最低、最底限。烦恼是...
开始用禅宗的功夫,有几样道理是必须要明白的。修行人对人生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有三点必须要提: 无常 第一...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皆有佛慧。但以贪、嗔、痴、等杂糅其中,则佛慧便成众生知见矣。今既知佛慧本具,务于居心、...问: 我在生活中,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自警,佛号不断,但就是不能入定,怎样才可以入定呢? 大安法师答:...
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或出了偏差,后续的修行一定会遇到不少障碍...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 2 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平日为人在懂得缩小自己, 时时谦虚,以礼待人,则所行无碍。 佛陀在时世,僧团中有一位比丘经常炫耀自己的贵族身分...
保安可封禅师
【五灯会元】
常州宜兴保安复庵可封禅师,福州林氏子。上堂:「天宽地大,风清月白。此是海宇清平底时节。衲僧家等闲问著,十个有五双知有。只如夜半华严池吞却杨子江,开明桥撞倒平山塔。是汝诸人还知么?若也知去,试向非非想天道将一句来。其或未知,」掷下拂子曰:「须是山僧拂子始得。」
上篇:泐潭德淳禅师 | 下篇:石亭祖璇禅师 |
(术语)四种不善之一。与自性不善,相应不善所等起之表业,无表业,及不相应行法也。此恰如饮毒液而生之乳。...
十一切处
唯识论
依他起性所缘
七处平满相
实相慧
佛教派系
阿难分身二国
西方同居土
爱为取缘
摩摩帝
三七日思惟
【大藏经】【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藏经】佛遗教经
【大藏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推荐】身为佛子,日常生活中如何与父母相处

不能起颠倒,这是净土宗的底限

接纳无常、无我和苦,始是大人用心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方法
念佛怎样才可以入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