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魔王怖菩萨处】 p1462 西域记八卷二十七页云:菩提树垣东门侧、有窣堵波,魔王怖菩萨之处。初魔王知菩萨将成正觉...【圆成实自性能作五业】 p1241 显扬六卷六页云:问:圆成实自性、能作几业?答:有五种。谓能为二种五业对治生起所...(物名)龙颔下之珠也。四分戒本二上曰:律中龙珠乌翅,一去不还。行宗记二上曰:龙珠者,昔有螺髻梵志,居恒水边,...【显境名言】 唯识宗之教义。以名、句、文等诠表事物之义理,称为表义名言;而七转识之心、心所能识别对象,正如名...以人体之血脉相连比喻师资(师徒)之法门相承。故师资相承,授受十念之法,称为十念血脉。(参阅“血脉”2551)p44...(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记过去七佛教化之相。比增一阿含不善品稍详。...(佛名)Viśvabhū,又作毗舍符,毗湿婆部,鞞恕婆附,毗摄罗,毗恕沙付,毗舍婆,鞞舍,随叶,浮舍。第三十一劫中...亦名:鞋履作净法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五分,得新履,令净人着七步。……又云,革屣令净人着净。”资持记释云:...(一)凡五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疏、不可思议解脱经疏、净名经略疏、维摩经疏。收于卍续藏第...(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之异译。...(术语)新云无寻有伺三摩地。三三昧之一。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悲咒修持仪轨...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一 在家犹如大梦 在这茫茫生死苦海中的人生,本是同做大梦一场。谁曾能知道自身年于生死梦中。假使有一个人能够真...
念佛就是在修止观啊!而且不是修一般的止观,是修大乘摩诃衍的止观啊!一般我们从当下下手来看,当我们念这句名号的...
问: 唯识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义? 答: 唯识法相系说明染净因果缘起事,此因果缘起不离于心。佛法重点是指出...
佛陀走到一处乡村聚落,远远地看到了一位比丘,态度散漫、毫无威仪,犯了僧团规矩。比丘看到佛陀,立即收敛自己的形...
很多念佛人对于净土理念是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他知道,但是做不到,落实不到行为当中去。他一念...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非愚之愚也。读尽五车书①,无字不晓;收尽万般巧,无事不...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佛菩提,精勤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佛接着广说菩萨摩诃...问: 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在路上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不去扶,有犯菩萨戒;去扶,又怕讹上。因为现在讹人的实在太多...
黄檗慧禅师
【五灯会元】
瑞州黄檗山慧禅师,洛阳人也。少出家,业经论。因增受菩萨戒,而叹曰:「大士摄律仪,与吾本受声闻戒,俱止持作犯也。然于篇聚增减,支本通别,制意且殊,既微细难防,复于摄善中未尝行于少分,况饶益有情乎?且世间泡幻,身命何可留恋哉!」由是置讲课,欲以身捐于水中,饲鳞甲之类。念已将行,偶二禅者接之款话,说:「南方颇多知识,何滞于一隅?」师从此回志参寻,属关津严紧,乃谓守吏曰:「吾非玩山水,誓求祖道,他日必不忘恩也。」吏者察其志,遂不苛留,且谓之曰:「师既为法忘身,回时愿无吝所闻。」师欣谢,直造疏山,时仁和尚坐法堂受参。师先顾视大众,然后致问曰:「刹那便去时如何?」山曰:「[畣-人]塞虚空,汝作么生去?」师曰:「[畣-人]塞虚空,不如不去。」山便休。师下堂参第一座,座曰:「适来只对甚奇特。」师曰:「此乃率尔,敢望慈悲,开示愚昧。」座曰:「一刹那间还有拟议否?」师于言下顿省,礼谢。住后,僧问:「黄檗一路荒来久,今日当阳事若何?」师曰:「虚空不假金锤炼,日月何曾待照人?」师示灭,塔于本山,肉身至今如生。
上篇:百丈安禅师 | 下篇:伏龙奉璘禅师 |
为解释经论及其文句所设之四种释例。略称四释。凡有三家不同之说:(一)天台四释,乃天台大师智顗解释法华经所用之释...
魔王怖菩萨处
圆成实自性能作五业
龙珠
显境名言
十念血脉
七佛经
毗舍浮
净鞋履法
维摩经略疏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
无觉有观三昧
【大藏经】【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在家如大梦,出家犹如遇险得脱

念佛就是在修止观

唯识有何重要意义

不怕犯错,怕不改过

二六时中都不要忘记这句佛号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