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异类)八部众之一。阿修罗也。法华文句二曰:阿修罗者,此云无酒。四天下采花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昧不变,瞋妒誓...为袈裟之美称。简称无相衣。因袈裟为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诸相,为生无漏福田之道衣,故称为无相福田衣。[四分律行...(名数)日天月天也。又一同生天,此天与其人生于同时者,二同名天,此天与其人同名字者。此二天常随逐其人而护之。...(经名)苏婆呼童子经上曰:譬如有人耕田种稻,唯求子实,不望槁干。子实成熟,收获子已,槁干不求,而自然得。行者...(术语)通别诸教,以遍行真如等十种为十真如,圆教及真言教则指此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所谓如是相等十如是之...乃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华严宗判教为十,其第七即一切皆空宗,为破有、无之情见,谓万法皆空之宗,相当于三论宗。以...(物名)一作振多摩尼,又作震跢末尼Ciutā-maṇi,译曰如意珠。希麟音义六曰:振多摩尼,或云真多末尼,梵语轻重也...大乘经典分为五大部类,华严部乃其中之第四。开元释教录定其为由大方广佛华严经以下二十六经一八七卷所成。明代智旭...【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 p1028 瑜伽八十卷三页云:云何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谓由一种相,思择所得,能治所...(术语)十八道之一。修法加持地界使清净坚固离一切障碍之咒与印也。见十八契印。...禅林用语。谓现象界之差别世界当下即平等实相,亦即悉皆成佛之意。人天眼目卷一(大四八·三○五中):“且居门外,...佛说疗痔病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这个故事说的是悔悟,取自《杂譬喻经》。 古时候,有个国王得了一种怪病,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头疼脑热的症状,而...
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竹林精舍弘化时,当时有无数已证得道果的弟子为常随众。国内有一位婆罗门,贫穷困乏,无钱又无食...人生由于名利等引起烦恼、挫折,因而生出痛苦。那么,根据佛法如何来求得人生的真谛?什么是人生真实的道理?怎样才...
古代民间女子若是婚姻不好,尤其是夫死再嫁、寡居等,很多都会被加上克夫的名头。当下社会,在民间习俗中,依然有父...
忏仪在佛门里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仪式。以修行的阶次来讲,它是最前面的忏悔业障;以修行的戒、定、慧来讲,它...XXX、XXX、XXX,我的亲人们、孩子们: 今天我趁着身体康健、头脑清晰时立遗嘱,你们不要觉得惊诧和不吉利。人生无常...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时,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果报以及产生很多善恶的想像。我们这一念心,可能会随顺妄想,...
八风中的讥、毁、衰、苦本身就是烦恼,我们想大家比我还要清楚。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看看八风中大家都认为是...
东寺如会禅师
【五灯会元】
湖南东寺如会禅师,始兴曲江人也。初谒径山,后参大寂。学徒既众,僧堂床榻为之陷折,时称「折床会」也。自大寂去世,师常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谭诵忆不已,且谓:「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画师,而云即佛。」遂示众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时号东寺为禅窟焉。相国崔公群出为湖南观察使,见师问曰:「师以何得?」师曰:「见性得。」师方病眼,公讥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师曰:「见性非眼,眼病何害!」公稽首谢之。﹝法眼别云:「是相公眼。」﹞公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公曰:「为甚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甚么不向鹞子头上放?」仰山参,师问:「汝是甚处人?」仰曰:「广南人。」师曰:「我闻广南有镇海明珠,是否?」仰曰:「是。」师曰:「此珠如何?」仰曰:「黑月即隐,白月即现。」师曰:「还将得来也无?」仰曰:「将得来!」师曰:「何不呈似老僧?」仰叉手近前曰:「昨到沩山,亦被索此珠,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师曰:「真师子儿,善能哮吼。」仰礼拜了,却入客位,具威仪,再上人事。师才见,乃曰:「已相见了也!」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师归方丈,闭却门。仰归,举似沩山。沩曰:「寂子是甚么心行?」仰曰:「若不恁么,争识得他后复有人问?」师曰:「某甲拟请和尚开堂得否?」师曰:「待将物裹石头暖即得。」彼无语。﹝药山代云:「石头暖也。」﹞唐长庆癸卯岁归寂,谥传明大师。
上篇:麻谷宝彻禅师 | 下篇:西堂智藏禅师 |
(术语)前代诸师之修道者。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前修即前代诸师。...
无酒神
无相福田衣
二天
槁干喻经
圆密十真如
一切皆空宗
震多末尼
华严部
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
地界真言印
山门骑佛殿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大藏经】佛说十善业道经
【大藏经】佛说当来变经
最不称职的御医

受持八关斋戒,转现世贫穷
惟贤长老《人生的真谛》

佛教有「夫妻相克」的说法吗

拜忏之精神与正确态度
净业行人的遗嘱样本
为什么有人活得快乐,有人活得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