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斤来!」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又一日出门,见人舁丧,歌郎振铃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魂灵往那方?」幕下孝子哭曰:「哀哀!」师忽身心踊跃,归举似马祖,祖印可之。住后,僧问:「如何是道?」师便咄!僧曰:「学人未领旨。」师曰:「去!」
上堂:「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上堂:「夫大道无中,复谁先后。长空绝际,何用称量?空既如斯,道复何说?」
上堂:「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上堂:「禅德可中,学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若如此者,是名出家。故导师云:‘法本不相碍,三际亦复然。无为无事人,犹是金锁难。’所以灵源独耀,道绝无生。大智非明,真空无迹。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涅槃,并为增语。禅德直须自看,无人替代。」上堂:「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珍重!」师将顺世,告众曰:「有人邈得吾真否?」众将所写真呈,皆不契师意。普化出曰:「某甲邈得。」师曰:「何不呈似老僧。」化乃打筋斗而出。师曰:「这汉向后掣风狂去在!」师乃奄化,谥凝寂大师。
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善慧地】 p1139 瑜伽四十八卷十九页云: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逮得菩萨无碍解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术语)诸经皆有序正流通之三分,其初记缘起者曰序。...又作扫地五种胜利。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四举出扫地之五种功德,即:(一)自心清净,又作自除心垢。谓人清...圣人所见的真理,即苦、集、灭、道。...梵名 Ekajatā-raksah。全称一髻罗刹王菩萨。此菩萨列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苏悉地院之南端。密号电雷金刚。种子为...坐法之一种,即立单膝而坐。或同于偏跏。阿吒薄俱元帅仪轨经卷下(大二一·二○一下):“若敕鬼神,即偏坐,以左手...末那识的别名。把八识分为三种,第八阿赖耶识为初能变,第七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其余六识为第三能变。心识对于所变之...【见不相应法】 p0641 品类足论六卷十一页云:见不相应法云何?谓八见不相应法。...(仪式)梵呗有三节,初呗单云梵呗。复有如来呗与云何呗,在显行之法事,用如来呗,在密行之法事,用云何呗。如来呗...【诸欲自相】 p1345 瑜伽三十三卷三页云:云何寻思诸欲自相?谓正寻思此为烦恼欲,此为事欲。此复三种。谓顺乐受处...(杂语)译曰吉祥。俱舍论三十曰:如药事成能除痼痾,诳医矫说普莎诃言。同光记曰:普莎诃,此云吉祥。梵Puṣyaka。...观经玄义分卷第一 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 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 生死甚难厌, 佛法复难欣, 共发金刚...(印光大师校印本)...佛说弥勒下生经...
这个功夫成片首先是来自于禅宗参禅的一个术语。就是他能够参一话头,这个话头起疑情了,横在心中,吐也不是,吞也不...一、四种因缘果的性质 在佛法来讲,有染因、染缘、染果、净因、净缘、净果,染净相对;恶因、恶缘、恶果、善因、善...
寿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与寿之源也。 故曰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
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 这个地方做一个结劝,说这个眠为大暗。这个睡...
有时候,我可能只是比别人多忍了十分钟,结果就不一样了。这十分钟里,我会想到此生的业报,会想到自己内心的罪恶,...鹤林玄素禅师,俗姓马,时人皆称他为马素,后来的人更模拟马祖道一禅师而称之为马祖,可见其知名度似乎与马祖相等。...
来果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禅宗大德,生有异慧,乘愿再来,与虚云老和尚同为佛门龙象,在心行灭处,生平有《来果禅师语...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的种种缺陷。人生的缺陷有三种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业、苦...
盘山宝积禅师
【五灯会元】
上篇:五泄灵默禅师 | 下篇:麻谷宝彻禅师 |
梵语 lokottara-vāda。乃小乘二十部之一,属于大众部之一派。又作出世间语言部、出世部。为“说出世部”之旧译名。...
善慧地
序
扫地五德
圣谛
一髻罗刹
偏坐
第二能变
见不相应法
初中后三呗
诸欲自相
普莎诃
【大藏经】观无量寿佛经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念佛功夫成片如何界定
惟贤长老《三皈五戒是善因善缘善果之路》

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不睡觉不吃饭

欣求极乐勤念佛 厌离娑婆修忍辱
接受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