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寺名)梁武帝为宝德大士建塔寺名曰开善,礼敬智藏法师使居之。见稽古略二。...指生命即将终结之时。即寿、暖、识三法将舍离之际。印度之祇洹精舍设有“无常院”,系安置僧众中之重病者,使彼等于...子题:三种狂痴、狂痴三品、白四与不痴羯磨、不痴羯磨 含注戒本·七灭诤法:“(七灭诤三,不痴毗尼)佛在王舍城,...(术语)具足四重法界之遍一切身也。大疏八曰:供养一切普门身。...【四有为相有四随相】 p0463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一页云:此四有为之有为相。若有此四有为相者;便名有为。非虚空等。...(修法)又曰阿弥陀护摩。阿弥陀如来之供养法也。多为追荐回向修之。...【六种离欲】 p0301 瑜伽六十三卷七页云:复次诸静虑、离欲所显。当知离欲、略有六种。一、自性离欲。二、损减离欲...(印相)译曰剑印。慧琳音义三十六曰:朅伽,唐云剑。...梵名 Sunaksatra,巴利名 Suna-kkhatta。音译作须那呵多、须那刹多罗。又作善宿。系释尊为太子时所生之子。出家后,...维摩诘的简称,华译为净名,净是清净无垢之义,名是声名远扬之义,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妙喜国化生在此世上,以...(地名)指印度而言,印者印度,域者境域。三论大义钞一曰:印域探三藏之赜致。...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来诸众生故。说是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飒...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前几天写了日记《随顺世缘吃茶去》,讲了我们要安住当下,如果你是学生,那就安住当下好好学习;如果你是老师,那就...
我们看到世界上形形色色、日月星辰、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我们都看的清清楚楚,甚至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我们...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旦你的心门打开了,心态调好了。在现...
佛的真实的智慧是可以解脱生死的,而现在外道呢?著于言语,言语它是三苦的根本,意思就是说,外道只知道去虚妄执著...持戒是佛教也是一切宗教给予我们的重大启迪。佛陀为什么要制戒?由于我们有烦恼,因此我们本具佛的功德,但显发不出...问: 经典里经常讲的开悟、顿悟的悟是动词,悟的对象是什么?我们要悟什么? 大安法师答: 谈悟,无论是渐悟还是顿...
我们都常讲到说,出家为僧,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一个形容叫遁入空门,就是要狠下心来,舍去世间的深恩重爱。所...恒思得慧根,恭敬得义理,无贪作事成,不悭财物长。(宝行王正论) 一、恒思得慧根 般若是诸佛之母,《佛升忉利天为...
嵩岳慧安国师
【五灯会元】
嵩岳慧安国师,﹝耶舍三藏志云:「九女出人伦,八女绝婚姻,朽床添六脚,心祖众中尊。」﹞荆州枝江人也。姓卫氏。隋开皇十七年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师,师曰:「本无名。」遂遁于山谷。大业中,大发丁夫开通济渠,饥殍相枕。师乞食以救之,获济者众。炀帝征师,不赴,潜入太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内扰攘,乃杖锡登衡岳,行头陀行。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尝召,师不奉诏。于是遍历名迹,至嵩少,云:「是吾终焉之地也。」自尔禅者辐凑。有坦然、怀让二僧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于言下知归,让乃即谒曹溪。武后征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子多少?」师曰:「不记。」后曰:「何不记邪?」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神龙二年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养。三年,又赐摩衲,辞归嵩岳。是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吾死已,将尸向林中,待野火焚之。」俄尔万回公来,见师猖狂,握手言论,傍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隋开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龙三年己酉灭。时称老安国师。﹞门人遵旨,舁置林间,果野火自然。阇维得舍利八十粒,内五粒色紫,留于宫中。至先天二年门人建浮图焉。
上篇:北宗神秀禅师 | 下篇:蒙山道明禅师 |
【摄圣教义相】 p1459 此内明处第三相。瑜伽十三卷二十一页云:云何摄圣教义相?此中有能修习法。谓于诸善法,专志...
开善寺
临终
不痴毗尼缘起
一切普门身
四有为相有四随相
弥陀供
六种离欲
渴誐印
善星
维摩
印域
【大藏经】佛说长阿含经
【大藏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随顺世缘离纠缠

点亮心灵之光
心态决定思想

往生是现在的事,不是临命终的事
持戒对治烦恼
我们要悟的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