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一)谓依根本无明之惑而始动本心者,即指有情流转之根本识。又作业相(梵 karmajātilak?ana)、业相识。五意之一,...不思议者,超过寻思言语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梵语 ghatīyantra。又作汲水轮。以汲井轮之轮转不绝,比喻生死轮回之相续无穷。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一六·五...【分别自性缘起】 p0385 摄论一卷八页云: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因明用语。于因明论式中,意义不均等之品类,称为异品。异品若仅为敌(问难者)所许(同意),而为立(立论者)所不...华译为不退转,是菩萨的阶位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达此位。...【频那夜迦】 旧云频那,是猪头;夜迦,是象鼻,此二使者。...(术语)于四禅四无色及灭尽定而观身息心三事之禅法也。修此禅者,必通观身息心之三故云通明,又能发六通三明故名通...证境和化境。证境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术语)法性之理体,为法之根本穷极,故曰本极。法华玄义七曰:本极法身,微妙甚深。...方,乃“道”之意;在人应守之道外,称为方外。道外之人,多指舍世之人,后世则专指佛教徒。又指方域之外,此即指夷...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也生死...
尽未来际,不是尽形寿。尽形寿是指声闻戒。 尽未来际,就是在你初发心到圆成佛果,要经过很长的劫数。在这个不断的...
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祖。莲池大师还没出家的时候,是姓沈,在家时就有学佛、念佛。 有一日,他的...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 △ 莫大之祸,...
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 《杂譬喻经》中记载:往昔舍卫城郊外有一个妇女,一次佛陀到她家门前乞食,妇女供...佛陀说:“我们要改变自己,有能力才去改变别人。”儒家也说:“吾日三省吾身。”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一念相应一念佛,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佛的果地觉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觉相互互动、感应、沟通。...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
现在在家居士,你别看他愚夫、愚妇、老太太,他们真正往生的时候表现得很不错,有些真正预知时至。我们出家人为什么...
十一智
【三藏法数】
[出大般若经] 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名字智。膏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三界生死也。)二法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三类智谓色界无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类而观。从是断上二界见惑。发苦类等无漏之智。故名类智。四苦智苦即逼迫之义。谓观五阴等法。以无常苦空无我。得无漏智。故名苦智。(五阴者。色阴。受阴。
上篇:师子吼喻十一事 | 下篇:十一善 |
为禅宗之根本眼目,乃适切表现禅宗玄义之八句。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
业识
不思议
汲井轮
分别自性缘起
自异品
阿革卑跋致
频那夜迦
通明禅
二种佛境
本极
方外
【大藏经】永嘉证道歌
【大藏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藏经】阿閦佛国经

菩萨戒是尽未来际永为道种

一念弥陀,头上便放光
忍

微小的供养,便能获得巨大的果报
慧律法师《改变自己》

念佛相应的秘诀
印光大师:居士早晚课应专修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