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因明用语。他,指立论者以外之人,包括敌者(问难者)与证者。许,认可之意。即立论者提出之语句为自己以外之其他人...【息念满】 p0938 大毗婆沙论二十六卷十三页云:如薄伽梵、于契经中,为所化生;说伽他曰:善修息念满,渐习随...负责领导、维持寺院诸事之职僧。据义楚六帖卷六师徒教戒部载,纲维即指寺主、上座、维那,余者但名知事。依此,五代...(术语)谓心性本来清净,离烦恼诸漏之污染也。指众生之心性而言。法华经科注曰:与本净无漏相应。...二空者,人无我则人空,法无我则法空。能悟二空,即是正观也。...【他作论】 p0485 瑜伽八十七卷六页云:若欲一切皆自在等,变化因作;名他作论。...梵名 Dharma-kāla。又作昙柯迦罗、昙摩柯罗、昙柯罗。意译法时。中印度人。自幼聪敏,通解四吠陀,自谓天下文理悉...善业叫做白业,故善业所感的果报,叫做白报。...(杂名)Srāvaṇamāsa,摩洗者月之义,即五月也。...弓有强劲捷疾之推进力量,故经典中常以之比喻精进。同类用语有“智慧箭”、“慧剑”等,即以箭之锐利可摧斩余物比喻...【非见处法】 p0714 品类足论六卷十一页云:非见处法云何?谓无漏法。...楞严经五十阴魔章...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龙藏本)...
唯佛才能制戒。为什么唯佛才能制定戒呢? 因为人性当中的种种烦恼,就像海底世界,种种暗礁,种种曲折,唯有佛的智...
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 大乘佛法以成佛...回想起我年轻时,从台东要到花莲期间,曾在玉里的一间寺院住了几天。头一天,在寺里看到墙壁上贴了各形各色的剪纸花...
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忏法》时开始的。清代《弘赞所集供诸天科仪》云:供天一法本出...
第二章 归敬祈愿加持 请看愿偈: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唯愿慈悲哀摄受。 【注文】...精进念佛,求生净土 今天是西元一九九九年元月二十三日,佛七的圆满日。佛七的意义是什么?七是圆满,我们打这七天...
《菜根谭》有这样一段话: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
往生比丘 清朝性修法师,不清楚他是哪里人。顺治年间,住在常德府圆照庵。布衣蔬食,每天念佛一万声为功课,寒暑不...
菩萨七相怜愍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无畏怜愍谓菩萨于诸有性。以无畏力。起怜愍心。随顺众生身语意业。利益安乐。是名无畏怜愍。(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如理怜愍理即法也。谓菩萨于诸有情。如法怜愍。利益一切。而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劝化有情乖违于理。是名如理怜愍。三无倦怜愍谓菩萨于诸有情。殷勤怜愍。随其所宜。发起一切饶益事来。曾无厌倦。是名无倦怜愍。四无求怜愍谓菩萨于诸有情。不待求请。自起怜愍。为作利益。是名无求怜愍。五无染怜愍谓菩萨于诸有情。无爱
上篇:藏都七阶 | 下篇:菩萨有七种大 |
(术语)有慈悲,有威严,谓为慈严。所谓慈母严父也。楞严经一曰: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他许
息念满
纲维
本净无漏
二空
他作论
昙摩迦罗
白报
室罗筏拏磨洗
精进弓
非见处法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大藏经】正法念处经
【大藏经】【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求戒容易持戒难

五停心观对治五种烦恼
不要以貌取人

供天中的二十四诸天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慧律法师《1999年佛七圆满开示》

用感恩的心对待当下的生活
